本系列研究文章,正在结集出版。内容简介如下:
文集第一部分,对姓氏书及其它说法中十余种何姓起源进行了辨析。汉朝至南朝时期庐江何氏共有一百五十多人载入史书,其中作者宗支仅有两处上下代关系未载明。隋唐史书都收录了本族《何氏家传》,北宋修《新唐书》仍收录了另两部家传。江西瑞昌境内至今仍存唐初至今的部分墓地,安徽岳西、潜山境内的南朝墓地也有记载,墓地与故宅遗迹(今三祖禅寺)保存至今。作者对庐江何氏进行了诸多深入研究,解决了许多争议问题。
第二部分是多地晋楚考古墓的论证,最为重要的结论是倗形字即庄字原形。其中山西晋国三处墓群,一处为曲沃县西周九代晋侯,另两处分别在绛县横北、翼城县大河口。笔者对后两处提出了颠覆性研究结论:由铭文芮伯与芮公,可把大墓锁定在曲沃代翼时期;铭文关键字倗是庄字原形;曲沃晋侯墓M91墓主晋侯喜父是桓叔,绛县横北八鼎大墓是史书中的庄伯,铭文中的倗伯称是晋武公,有鸟尊的倗季墓是韩万,三人对应的倗字有区别;翼城大河口大墓分别是五位翼侯和一位翼侯夫人,可确认鄂侯和哀侯。横北即横阳,秦末汉初的韩王韩成号为“横阳君”,与祖先发祥地有关。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倗戈》、国家博物馆收藏《封子楚》铭文,可证倗即庄,鄬子倗即楚庄王、名旅,王孙诰实为康王招。三处墓地人名均与史籍相符,这在国内属于首次确认春秋楚王墓和晋侯墓。
第三部分以楚庄王墓为锚点,对清华简《楚居》中的爲郢、秦溪之上、夷屯、始封丹阳等重要地理位置,以及楚王正式移居江汉平原的时间点和战国前的迁徙路线,提出了全新而具体的论述,从多维度完善了“晋楚倗形字是庄字原形”的证据链。第四部分对周公所建成周等史学疑难问题,提出了符合史籍和考古的看法。其中有关炎黄子孙和夏商遗迹等内容,为考古及史学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二第三部分,对当代考古与古史研究具有很高价值。所谓的倗国霸国墓,是由山西考古院(所)与北大文博院的专家研究的,要让当代专家推翻自己的结论太难,只好自己整理成书。关心庐江何氏的同仁可以阅读一二部分,一般历史爱好者可以浏览一二部分重点阅读三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