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考:北宋时期,霸州榷场的商品类别都有哪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宋辽可以在榷场进行交易的货物种类与数量有诸多限制,能在榷场中公开流通的商品多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南境的手工制品与北界的羊等牲畜,军事装备等是被明令禁止交易的物品。从史料记载,对宋辽在霸州榷场上交易的主要商品作出具体阐述。
茶叶
在十一世纪时,饮茶已是蔚然成风,茶叶逐渐成为北方的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宋通过榷场每岁与辽商交易大量茶叶。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又令河北沿边榷场增钱入中大方茶货,依旧例给钞。”
有些时候,茶叶也作为榷场交易中的硬通货。
例如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三司言,相度到雄、霸州、安肃军三榷场,乞将合支现钱,除充北客盘缠外,余令算腊茶行货,如违,其监专使臣等并依透漏违禁物条,从违制并故失公罪。”
霸州等河北榷场,交易的茶叶数量巨大,北宋也因此获利颇多。
“自景德中,北戎入寇之后,河北籴便之法荡尽,此后茶利十丧其九,恕在任,值北虏讲解,商人顿复,岁课遂增,虽云十倍之多。”澶渊之盟后,北宋方面通过榷场向辽人出售茶叶,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十倍不止。由此可见通过向辽输出茶叶,北宋方面获取了巨额利润。
纺织品
宋代京东、河北、四川、浙江四地的丝织业作为发达。河北地区丝织业发展由来已久,河北生产的绢质量上乘,时称“精绢”,霸州地区每年都会向朝廷上贡绢,史称“河北东路民富桑麻,契丹人谓之绫绢州”,由此可见1930页河北绢在辽境内较为有名气。
但是北宋朝廷出口丝织品的数量却相对较少,纺织品贸易几经兴废。
景德二年(1005),面对辽国对宋产的丝织需求旺盛的情况,朝廷下令“雄州勿以锦绮绫帛付榷场贸易,上虑戎心无厌,若开其端,则求市无已”。
由此看来在霸州榷场贸易中,丝织品只是短暂的流通于市场之上。
宋廷方面担心放开丝织品交易会导致辽人贪得无厌,无休无止的要求边境贸易,从而增长对于北宋物品需求的欲望,增加战争风险。因此辽朝获得绢的主要方式还是宋每年输送的“岁币”。
奢侈品
契丹人本可以通过走丝绸之路获得奢侈品,但路途过于遥远,且路上多盗匪,与宋交易获得更加方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宋辽双方开始在榷场中交易香料、犀角、象牙等奢侈品。
淳化二年(991)年“榷务所鬻物增苏木”,榷场交易的商品中又增加了药材苏木。
北宋也会将府库中的珍珠等奢侈品拿到榷场进行贸易,例熙宁元年(1068年)将库中珍珠置于霸州及其他榷场交易,交易所得备之买马匹,“诏出奉宸库珠二千三百四十万,付河北四榷场鬻之,别封椿以备买马”,熙宁八年(1075年),“市易司请假奉宸库象、犀、珠直总二十万缗,于榷场贸易,明年终偿之。诏许。”
辽输入宋的大宗商品——羊
宋的版图之内大部分属于农业区,由于未能获得整个河套地区,北宋产出的羊无法填补国内巨大的需求缺口。而与游牧民族贸易正好可以弥补。相对于马匹而言,辽对输出羊的限制相对宽泛,澶渊之盟后,北院大王耶律室鲁提出辽国内畜养羊的数量供过于求,羊多人少,仅靠本国市场难以消化,他建议“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即将羸弱年老之羊与宋交易,换回宋产出的绢,双方互利共惠。
景德以后,宋辽关系趋于平稳,在霸州等河北榷大量购买辽羊。
但是从河北榷场购买的羊,常有羊死于路途中,且羊运至东京时,大多是瘦弱不堪,其原因为路途遥远。“闰十月丁卯,沼河北榷场所市食羊死于路者。”
神宗年间,“而河北榷场买契丹羊岁数万,路远,抵京皆瘦恶耗死,公私费钱四十余万缗”,宋从霸州等河北榷场购买的辽羊,每年有数万只,宋辽通过榷场交易羊的数量巨大。
其他商品
除了上述物品以外,亦有诸如书籍、矿石、工具等商品在霸州榷场短暂流通。北宋对于榷场之中可以交易的书籍种类做出明确规定:“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意即只能交易科举考试所用九经科书籍,除此以外的任何书籍都是禁止在榷场贩卖的。矿石交易也曾短暂的出现于榷场贸易之中,“未几,又禁私市硫黄、焰焇及以卢甘石入他界者”,但由于矿石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矿石贸易很快便被宋朝禁止。
总之霸州等河北榷场的开放与关闭有很大的政治目的,与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很大关联。
霸州榷场的发展以澶渊之盟作为时间节点,前期与后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北宋建立之初,宋辽商人及边民自由进行边境贸易,宋廷并未设立专门的官方机构进行管理,贸易以民间活动为主,并不限制于榷场这一固定的场所。
宋朝官方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在公元977年三月(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命常参官与内侍同掌,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太宗初年在延边各地设置的榷务,允许与辽商贾往来,是后来霸州等河北榷场的原型。景德二年(1005年)之后,宋辽双边贸易恢复常态化,起初河北榷场只有东路的雄州、霸州、安肃军三处,后于广信军增设榷场,是为北宋河北的四大榷场。
霸州及其余三榷场此后一直开设,双方客商往来络绎不绝,边境贸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直到公元1109年(大观三年),朝廷下令“而河北并边州县镇岩、四榷场及登、莱、密州缘海县镇等皆禁止”,禁止霸州等沿边榷场进行边境贸易,宋金缔结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之后,宋辽关系逐年恶化,霸州榷场的贸易逐渐萧条,最后废弃。
纵观霸州榷场的发展历史,宋辽双方都谋求正常的经济交流,但是开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其最大的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求。
北宋霸州知州及社会治理
霸州位于宋辽边境,霸州的政治军事地位日益凸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宋朝廷在选任霸州军政长官时候会有细细考量。霸州因位于宋辽边境。随着宋朝军事部署的加强霸州的政治地位日益凸显,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立州制,设知州、通判等职官。
霸州等边境州军是边防重地,其州军长官在社会治理与宋辽外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北宋政府给予沿边边州军长官较大行政自主权力。知州、通判既直接受命于朝廷,遇有要事可直接上奏,又听命于所属路的安抚司、转运司等路级机构。霸州作为宋辽交界之沿边州军之一,与信安军、雄州互为犄角之势,遇有战事,三州军相互支援,进可攻,退可守,故霸州长官的选任受北宋政府的关注与重视。
北宋时期,知州是州一级的最高长官,管理州的主要政务
,“一曰宣诏令,二曰厚风俗,三曰劝农桑,四曰平狱讼,五曰兴学校,六曰理财赋,七曰实户口”,是为知州的主要职责,霸州地处沿边,其知州还有一项特殊的职责:负责本州的屯田事务,“景德二年正月诏定保雄莫霸等州顺安平戎信安等军知州军并兼制置本州屯田事”。
北宋建国之后,为防止地方武将实力过大导致重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的权力大部收归中央,此外还派遣文臣知州军事,“以权设之名,为经常之任矣。”处于边境的各州军,其职责除要管理本州军以内的事务,还要肩负维持边境稳定,战时对外作战的任务。
因此,为了保护边境周全,及时防范辽人南下入侵,缘边知州的选任不同于内地的州,多由武臣担任知州,除负责州内的赋役、狱讼、风俗教化、置办屯田等事务外,还有处理边境争端职能。
总的来说,宋朝委任官员实行回避制度,官员外出就职时不得回其本乡为官,且不能在赴职时携带家属。但为了更好地管理沿边州军事务,维持边境安宁,北宋朝廷在沿边官员的任用方面逐渐改变此规定,开始以本地人出任本地官,以保证边境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