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连刷好几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禁嘀咕:《县委大院》就剩开会了吗?
老百姓就纳闷了,“当官,就这色?”
坏不如《人民的名义》,奸不过《青瓷》。
《县委大院》,实属平和而含蓄的讽刺大片。
看懂的,不是过来人,就是局中人。
01
官场,是一种生态。
几千年下来,中国式官场文化,是有独特的气质的。历朝历代,尽管制度更迭,经济发展,思想巨变,但中国式官场文化,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变。一部分与人性的底层逻辑有关,一部分与中国根本性的文化底色有关。
《县委大院》所展现的基层群干形象,褒贬不一,日常的工作和行事作风中,老百姓看到了比较真实的基层公务员的一面。但是,这种展现形式,却没有进入老百姓对于“官场”的普遍认知。
应该说,官场,在中国老百姓眼中,是一种由权力和利益构成的高层生态。他们掌握着资源的控制调配权,掌握着一方土地的发展可能性,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没法接近的圈子。
因此,对于老百姓而言,与这个圈子是隔膜的,是有距离的。但是,遇到什么事情了,比如小孩子要找工作了,比如要干点什么事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找找关系,去托托人。那个“人”,就是“官”。
就是很长历史时期以来,这种官场文化的“隔膜”,一方面让老百姓搞不清楚“官”是干啥的,另一方面,让老百姓因距离而仰望,而猜想,而乞求。
只要这种“隔膜”不打破,官场对于老百姓而言,就只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生态,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职能,具体的事务,具体的个体。
《县委大院》,不太招人喜欢,大概就是没有惊心动魄的像《人民的名义》那样的贪腐场面和权色、暗黑交易,也没有像《青瓷》那样的高深的潜台词,当官的都成精了。它就是把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形象、行为处事,以一种真实的镜头,告诉老百姓:
我们现在的公务员群像是这样的,好好坏坏,身在其位的,自己对号入座。老百姓觉得这样的官,行不行?要怎么改进?
那么,《县委大院》,或许也是一次对铁板一块的中国式官场生态的直接对话吧。
02
利益,才是解读官场的底层密码。
说白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都是围绕着争夺资源展开的。资源越多,利益越大。因此,资源的控制和调配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能制定规则。
这个规则,大部分是用来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小部分是用来维持其他群体的管理和平稳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中国封建时代的朝代更迭,都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在封建时代,土地是最大的资源。往往土地越集中到某些非常小的群体手中,朝代也就气数将尽了。
因此,封建时代的轮回,就是伴随着土地的分配到大部分人手里而兴盛,伴随着土地集中到小部分手里而灭亡。
《县委大院》很少直接触及到利益层面,但至始至终都围绕着利益展开。比如拆迁,这里很大一部分就是钱的问题。比如地方项目,要的是造福地方,也是钱的问题。关键是这些钱,要怎样到达老百姓的手里,要怎样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问题,最终,都要落在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利益分配层面等。
所谓政绩工程,大部分是为官一任的光鲜履历,于老百姓有多少好处,不得而知。
《县委大院》把利益,落地在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事件上,说白了,是要把掌控和调配资源的群体的智慧和能力,摆到台面上来,让看戏的人,自取其经罢了。
03
开会,是一种态度。
《县委大院》开会是真多啊。艺术源于生活,估计现实中开会的次数只多不少。那么,不禁要问:都在开会,那谁干事呢?
那个真正干事的,被这些会议逼哭了,说:“要干点事太难了!”
可是,为什么要开会呢?
第一、这是态度,是显示对事情的重视程度。
第二、这是途径,通过开会才能跟大伙把事情说清楚,是集中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三、这是权威,通过集中会议,领导的权威才能真实显示出来。
但是,确是如此吗?不尽然。
第一、开会的方式对吗?
《县委大院》里对给领导写发言稿的情节,做了非常戏剧性的演绎。确实,领导要发言,就是要传达会议精神,可是,发言稿却是下面的人写的。难道下面的人能够比领导自己要更懂这个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吗?还是领导文笔不行?不得而知。
领导在读别人帮写的发言稿的时候,真的能领会下面的人意思吗?
第二、怎么开会?
领导发言,然后讨论?还是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立案之后,把问题抛出来,事先让相关人员研究透了,再来开会呢?
看《县委大院》里的很多会议,不禁有点哑然,但却是常态。这种常态,也存在于很多企业中。因此,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终究要被淘汰。
第三、开会多,大多是因为决策层能力不行,不懂权力下放,不懂设立权责机制,然后,执行层无法落地,无论怎么问责,也有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再一则就是没有后续的监督机制。
开会多,说白了就是形式主义,是部分人摸鱼的好时机。因为,都在开会,就都有责任。
04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历史,读历史课本,还要考试。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读过历史。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记历史事件,记历史时间表。仿佛记得越多,就读了更多的历史似的。
实际上,我们只是知道了一些片段,知道了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似乎从来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以及整个历史兴衰变革之后的底层规则,以及规律。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失败的。
知识,如果不能用来改进现实,大多数时候,只是白白占用了大脑内存。
《县委大院》,含蓄平和的讽刺风格,感觉是来砸《人民的名义》的场子的,但却比较接地气。毕竟那种兴风作浪,波诡云谲的官场,大多数时候,只属于利益食物链的顶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