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落寞时,曾引用范蠡对文种说过的话: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的意思是告诉文种,越王勾践是一个可以“同忧”共患难的君王,但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同乐”的人。
自古以来,无论一个功臣对君王和国家做了多少贡献,但只要他功高震主,或是他的对手不复存在,
那么这个功臣极有可能会被君王清算,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伴君如伴虎,导致很多有能力的人都会留一个心眼,那就是主动暴露或营造出自己一个缺点,让这个缺点成为君王手中的“把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一时安全。
范蠡、张良、郭子仪、姚广孝等皆是吃透了君王的权术,才得以明哲保身。
其实在秦还未统一六国时,就有这样一个极有能力,又富有心机的著名武将,他就是奠定了秦统一六国之基础的王翦。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一方面是自商鞅变法积攒下来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不断涌出的人才,拿武将来说,蒙骜、白起、公孙衍、王贲、蒙恬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猛将,就拿白起来说,
他不仅是“战国四大名将”,更是被后人冠以“杀神”的名号
。
同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名气比不上李牧、廉颇和白起,但他对秦国的贡献以及自身的实力远远高于其他三个人,夸张一点来说,如果没有王翦,很可能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始皇。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自己的绰号,李牧被称为“战神”,因为他一战灭了匈奴十万人;白起除了“杀神”以外,还有个“人屠”的称号,毕竟他坑杀了赵国二十万人;廉颇由于到老都在报效赵国,故而得到了“忠将”的称号,
唯有王翦的称号很特殊,名为“帝师”。
根据《史记》记载,王翦出生于今天的陕西富平东北,因为商鞅变法的缘故,他家立了不少军功,也攒下了不少财富,到了他这一代也算是个地主家庭,家庭环境的优渥致使他喜好研究兵法,加之家庭氛围的影响,
王翦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充分的规划。
除了家庭的影响,王翦还有一个其他武将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自少年时就陪伴在嬴政的身边,可以说是和嬴政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可以想象,当吕不韦一手遮天的时候,这兄弟俩有没有像《鹿鼎记》里的康熙和韦小宝琢磨一些事情?
总之王翦帮嬴政在亲政之前铲除了很多障碍,
光凭这一点,就足够让嬴政对他产生足够的信任。
公元前239年,嬴政命令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和樊于期攻打赵国,可行军途中长安君被樊于期策反,野心和欲望遮蔽了双眼,想要挥师回头攻下秦国,自己坐上老大的位置,
得知消息后,愤怒的嬴政立即派出王翦平叛。
即便嬴政的命令是不计生死,可王翦还是明白老板的心思,嬴政想要的是让天下人看到他的魄力和决心,以免再出现这种反叛的情况,当然,真的在交战中杀了长安君,嬴政也不会说什么,只是这没让嬴政亲自处理来的更有面子。
于是王翦并没有直接动手,而是派人先向长安君劝降,长安君此时也没有十足的决心,看到劝降使者手中的劝降书,就更加害怕后果,便顺着台阶下了,
就这样,王翦兵不血刃就解决了叛乱。
从这点不难看出,此时的王翦已经颇有城府,他深知嬴政在气头上下的命令并非自己真正的本意,所以在执行时也多留了一个心眼,果然,成蟜被嬴政赐死,连同造反的将吏也被发配,嬴政维护了帝王的颜面。
知道成蟜反叛的原因,嬴政懵了,因为有人劝说成蟜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成蟜才是先王真正的儿子,经过此事,嬴政心中愈发阴暗,他开始怀疑身边任何一个人,外出祭祀时,任命王翦亲率军队随行保护,
不为别的,就为提防吕不韦会不会有不臣之心。
谁知道吕不韦没动作,反倒是祸乱后宫的嫪毐暴露了自己的企图,王翦率军剿灭嫪毐等人的同时,又顺藤摸瓜将吕不韦拉下马,彻底为嬴政扫平了面前的道路,只是经过了这些事,嬴政胸中的帝王心性也彻底觉醒。
公元前236年,嬴政派遣王翦攻打赵国阏与,这个地方几十年前秦昭襄王时期秦军曾经吃了败仗,大败于赵奢,所以嬴政极为重视,给王翦调动了大量部队,
但王翦有自己的想法,他从中挑选出一些精锐,其余的全部留了下来。
一方面王翦知道要速战速决,部队太过庞大也不是好事;另一方面王翦也了解嬴政的心思,带着这么多人过去,也怕有小人谗言猜忌,王翦一举攻下阏与以及其他九座赵国城池,使得秦国进攻赵国的路线更加顺利,
此战奠定了灭赵的基础,几乎使赵国腹背受敌。
这次大胜让嬴政有了信心,几年后赵国发生旱灾,嬴政决定继续让王翦攻打赵国,意图彻底将赵国拿下,王翦刚开始也信心满满,
直到碰到了另外一个“战国四大名将”——李牧。
这下王翦难受了,李牧身经百战,无论经验还是手下士兵的素质,都和之前遇到的赵军不一样,王翦和李牧僵持了一年都没有讨到一点便宜,当然,棋逢对手是一个原因,另外一原因是王翦作为侵略方,补给和心气都不如赵国方面。
手握重兵的将军在外面一年多没个进展,坐在王位上的嬴政自然心中颇有些想法,的确,王翦是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
可他的亚父吕不韦、甚至亲娘都想害他,不得不让他提防起来。
王翦跟了嬴政那么久,自然也知道嬴政的疑心,苦思冥想之下,决定用重金买通赵国的大臣利用反间计,诬告李牧谋反,从而临阵换了主将达到了目的,赵军没了李牧,瞬间实力大减,被王翦三下五除二灭了国,还俘虏了赵王。
有了灭国的功劳,“帝师”的名号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只要是打仗的问题,嬴政都会征求、询问王翦的意见,就像学生找老师指点一样。
虽然班师回国后王翦受到了嘉奖,但他更清楚了一件事,
那就是必须让嬴政对自己放心,不然很难保证一家老小的安全。
所以从此之后,但凡王翦要出征,都要上书讨要各种“福利”,土地、房屋、金银珠宝,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王翦丝毫不顾及颜面,伸手就要。
因为此事,朝中很多同僚都对王翦颇有意见,毕竟谁见过打仗之前跟自己君主谈条件的?要想索要奖励,
怎么说也要等建立了功劳再说吧?
可王翦偏不,不仅出师之前要,行军途中也要,甚至打起来都要派人送信给嬴政,问一问、催一催答应自己的奖励准备的怎么样了,这就让满殿的文武更加的不齿,纷纷上书弹劾王翦。
嬴政也被王翦这种“预知”行为搞得焦头烂额,但烦归烦,王翦的能力放在那里,员工业绩好老板也总不能画饼不是?于是当时的秦国总有这种情况出现,王翦的书信送到嬴政面前,
大家都在好奇前线战事如何的时候,总能看到嬴政哭笑不得的表情。
看到这个表情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前线一切安好,这王翦又来书信催奖励了,王翦有多过分呢?先不说他当面怎么索要钱财的,仅是史料记载,他作战时专门派出使者讨要赏赐的次数就高达五次,这还是记载过的。
后来天下只剩下楚国,嬴政眼看将要统一天下,心中不免开始浮躁,他询问朝堂中伐楚需要多少人,年轻的李信扬言二十万足矣,听到这个答案嬴政很开心,
但他又习惯性地看向已经上了年纪的王翦。
王翦从听到“二十万”开始,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嬴政看了他半天,他也当没看到,继续装傻充愣,嬴政终于忍不住了,询问王翦的意见,王翦这才淡淡地答道,起码六十万。
嬴政愣了一下,经过这么些年的征战,六十万大军显然超出了嬴政预想的范围,此时的嬴政突然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王翦已经老了,该让位给更年轻的将领了,于是嬴政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令他伐楚。
部队刚刚出发,王翦就告病回家养老,他的心里就像一面明镜,活到这个岁数了,再怎么谨慎也难免会出事情,
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告老还乡、急流勇退
,果然,李信惨败,秦国锐气尽挫。
嬴政来不及愤怒,急忙请王翦出山相助,可王翦铁了心,无论怎么劝就是不出山,不是说自己年迈就是扯东扯西,一连几次后,气得嬴政搬出了先王,这才把王翦从床上逼起来,答应出山的王翦又开始提条件,首先就是六十万人,一个不能少。
嬴政立即征兵,给王翦凑够了六十万人,还不等交代,王翦就递上一张清单,嬴政一看,登时哭笑不得,
简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又是讨要赏赐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王翦讨要赏赐,就说明他有信心打好仗,这对秦国来说非常重要。
而王翦的想法也很简单,六十万的军队,堪称史无前例,这么多的军队别说灭了楚国了,打一圈回来再把秦国灭了都行,这种力量嬴政不可能不忌惮,
唯一让他放心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讨要赏赐,让嬴政觉得自己仅仅是贪财,没有其他野心。
当然,嬴政也确实是这么想的,王翦一辈子都在打仗,一辈子也都在给子孙置办财物和土地,这老家伙不论怎么说都要落叶归根,不然一辈子的辛劳都没了,所以嬴政丝毫不怕王翦讨要赏赐,甚至害怕王翦不提任何要求。
这下不仅朝堂中人觉得王翦倚老卖老,就连王翦带的老部下也看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劝说老将军不要太贪,以免惹得王上不开心,王翦才不理会这些人,
他知道,只有所有人都站在他的对立面,嬴政才会保护他不被别人陷害。
此时楚国的项燕刚刚挫败了秦军,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虽然他只有40万兵力,但战斗力可比凑出来的60万秦军高了不少,老奸巨猾的王翦自然知道不能硬碰硬,他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就是不打,慢慢熬着楚军。
两军对垒一年多,项燕不胜其烦,他断定王翦不敢进军一定是有后勤顾虑,故意拖时间,可惜他只猜对了一半,王翦确实是要拖时间,不过不是因为后勤,
而是要把楚军的士气熬没,再把楚军的心熬焦躁。
试想一下,一个人拿枪对着你,就算他不按下扳机只是放在那里,对于内心来说都是一种煎熬,项燕也是这么觉得的,他想趁机一举灭了王翦大军,只要这六十万秦军被剿灭,秦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迅速组织起一支队伍来,那么统一天下的就是楚国了。
万万没想到,项燕的小心思早就被王翦摸清楚了,不等项燕行动,王翦率先发起了进攻,项燕根本来不及反应,四十万大军被冲的七零八落,他急忙召集残余部队向撤退,王翦立即分兵,各路人马穷追不舍,四面八方涌入楚国心腹地带。
就这样,最后一个国家也被王翦灭了,建中国第一个封王朝建立了起来。
班师回国的王翦第一时间上交兵权,交了之后还不忘问嬴政赏赐给自己家人了没有,嬴政表面上嗤之以鼻,嘲讽着老将军的贪婪,内心早就乐开了花,一点也不猜疑王翦的为人。
但作为始皇帝的嬴政,依然要对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负责,他询问王翦家中有没有出色的子弟推荐,就像王翦想给后代留下财富一样,嬴政也想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人才,但王翦拒绝了,称自己家世代从军杀气太重,
如今天下太平,做个富家公子也好。
可见王翦老谋深算,就连自己的后代也给他们想好了退路,伴君如伴虎,自己能够明哲保身多亏碰上了嬴政,可谁知道后面的帝王又是什么心性?与其挣扎在权力的漩涡中,还不如让子孙后代有个安生日子。
王翦打了一辈子仗,也和人性做了一辈子较量,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