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六年,有人给汉高祖刘邦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以准备带着各路诸侯到云梦泽巡视为由,要求各个诸侯王都到陈县来集合。陈县,就在韩信的楚国边境上,目的就是收拾韩信。
但是,韩信自认为没犯什么错,就主动前来陈县朝见刘邦。韩信刚到,刘邦就命令武士将他绑得结结实实,扔在随行队伍的马车里。韩信在马车里大喊大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敌人都死了,我就应当被杀了!”
刘邦,回头对韩信说,“你别喊,有人告你谋反,你的罪行已经很清楚了!”到了洛阳后,刘邦免除了韩信的罪过,同时也免了他的楚王,改封为淮阴侯。之后没多久,吕后就将他杀害了。
很多人都为韩信鸣不平,认为韩信并没有真实谋反,却以谋反罪给杀了,还诛灭了三族,实在是冤枉。但是,从韩信之前的所作所为来看,韩信之死一点也不冤。他虽没有真正起兵谋反,但是至少做了四件只有打算真正准备谋反的人,才可以做的事,只是韩信自己没有发觉而已。
趁危讨要代理齐王
汉四年,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但此时的刘邦,却被项羽的楚军死死地围困在荥阳,危在旦夕。
这个时候,韩信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率领精兵去救自己的主子刘邦,解荥阳之围。至少刘邦心里是这样想的,他是急切地希望韩信可以不顾一切来救自己。
但此时的韩信却被军事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向刘邦讨要立自己为代理齐王的封赏。刘邦大骂道,“老子在这儿被围了,日夜都盼中你小子来救我,你倒好,一心只想着自立为王!”从这一刻起,在刘邦的心里,韩信就死过一回了。
刘邦的这种心理状态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则,“君辱臣死”,君王有难,作为臣下哪有不救的道理?如果不救那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君主早死,自己要上位吗?
这不就是变相的谋反吗?二则,韩信讨要齐王,真的以为攻占齐地就是他韩信一人的功劳吗?如果没有刘邦在荥阳牵制住项羽的楚军主力,仅凭韩信的区区几万人马,怎么可能胜利渡过黄河东进?
怎么可能打败楚军的主力占领齐地?三则,讨要齐王,并非仅仅是因为个人官位和荣誉的问题,一旦当上齐王,就拥有了主宰整个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和民生大权
不但拥有了军队,而且还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兵源和粮草来源,也就意味着拥有了自立门户的资本和实力。刘邦最终还是决定立韩信为齐王,完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封地不到手大军不出
楚汉大军经过长期的相持阶段之后,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汉王刘邦一方倾斜。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约定好时间和地点,共同对项羽的楚军发动致命的一击。
但是,当刘邦的主力按时到达约定地点固陵时,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却没有如约前来会合。楚军抓住汉军的破绽,趁机攻打汉军,汉军被打得大败,刘邦逃回营垒,深挖壕沟坚守不敢出来。
刘邦的心中,该窝着多大的火!韩信和彭越的部队为什么没有如约而来呢?张良一语道破“君王没有将打败楚军后的地盘分封给他们,他们自然不会前来。”
刘邦急忙派使者告诉韩信和彭越,“你们跟我合力攻打楚军,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大海的地方都归你韩信
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全给你彭越。”于是,两方的大军才出动,与汉军会合于垓下,大败楚军,最终战胜项羽。
在刘邦的心中,韩信这是第二次谋反了。韩信作为刘邦的臣子,拼力打仗是本职,至于战争胜利后的封赏,那是君王的事情,怎么可以事情还没做,就先要挟君王讨要封地呢?
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韩信作为一介布衣,在汉军前往蜀地的途中投奔刘邦,被拜为大将军,从此平步青云。
可以说,韩信的所有功业,都是刘邦给的,他与彭越有着本质的区别。彭越投靠刘邦时,自己有一支上万人的队伍,是刘邦主动找彭越谈合作的。
彭越与刘邦谈条件很正常,他们是合伙人的关系,而韩信则完完全全是刘邦的部属,是刘氏集团公司的高级打工仔。所以,这件事上,刘邦可能会理解彭越,但一定会记恨韩信。
窝藏楚将钟离昧
垓下一战,楚军彻底失败,刘邦一统天下。韩信被刘邦夺了军队和齐王,改封为楚王。项羽手下最出色的核心战将钟离昧,在项羽死后前往楚国投奔韩信。刘邦知道钟离昧躲藏在楚国,多次下令楚国抓捕钟离昧,但是韩信却拒绝交人。
刘邦为什么要紧紧盯住钟离昧不放?天下刚刚平定,各种势力和各方诸侯都还没有安定,局势仍然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而钟离昧,是项羽手下最有名、最有能力的核心将领,更重要的是,钟离昧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很可能还是一支人数不少的精锐部队。这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正如钟离昧对韩信所说,“刘邦之所以不敢进攻楚国,就是因为我这您这里。”由此可见,钟离昧的实力。
韩信在这个时候收容钟离昧,并拒绝将其交出,其用心显而易见,就是心怀异志,另有图谋,至少在刘邦心中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此时在刘邦的心中,韩信是再一次谋反了。
私自结交陈豨
韩信被刘邦抓回长安之后,免除了罪过,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刘邦不杀韩信,是因为仁慈吗?
不是。在刘邦看来,夺了军权,韩信就是一头笼中的困兽,没有任何威胁了。此时,天下仍然未稳,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各地的诸侯王心怀鬼胎,对于“兵仙”韩信
未来或许还有可用之处,还未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候。韩信要想保命,最好的做法就是闭门谢客,安心享乐一时的平静生活。
但韩信偏偏耐不住寂寞,与手握重兵的赵国丞相陈豨暗中交往。至于他们两人在一起说了什么?有没有约定谋反?都不重要了。
在刘邦和吕后的眼中,“兵仙”韩信的智与陈豨手中的兵,两个要素只要有任何交集,就是巨大的风险和威胁!
在危险面前,韩信个人的委屈和清白无足轻重、无关大局。于是,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至长乐宫,在钟室里将他杀了。一代名将,从此陨落!但,一点儿也不冤!
从外地打仗回来的刘邦,听说韩信被杀了,又高兴又可怜他。高兴是因为这个巨大的威胁终于彻底清除了,可怜的是韩信一生征战,却没能善终,还被灭了三族,祸及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