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跟“欧洲骑士”媲美的“古代中国军队”叫“千户或者偏将大人”;跟“扈从”媲美的叫“近侍或者家仆”;跟“贱民、逃亡者、边境商人”对等的才叫作“几十万农具兵”。然后你再拿这套逻辑去套一下中国的历史看看?
孙权和刘备带500“荆楚骑士”与首相曹操的大军在赤壁对峙。
南方的贵族项羽,在神圣的先楚义帝庇护下,招募诸位江东领主,建立8000亲子骑士团,在巨鹿击溃了秦庭数十万仆从军。
大梁皇帝最虔诚的追随者、国家持节人、南朝最勇敢的侯爵、不眠者、用脑思考的唯一智将陈庆之,花费家族金币供养白袍骑士组建3000佣兵团,向北魏发动逆袭,并连下数十城……
是不是感觉不管哪1代的中国古代军队都能和欧洲骑士相提并论了?
再来:未可侵犯的天可汗,中原的合法继承者,众神的代言人,指派忠勇无畏的公爵李靖,突然集合3000铁卫,轻装夜袭,一举捣毁突厥老巢。
大明的世袭贵族、打破军制者、大海之侧的圣殿骑士戚继光,在尊贵的首相张居正启示下,改革阵法,用11人为基础建立“鸳鸯阵”,以南境守卫者的身份歼灭了来犯的“窝国”登陆团……
事实上,对比关宁铁骑的专业度,反而是同代欧洲的不行,好吧?
骑士就是寄生在“采邑”基础上的地主别称而已,想配上盔甲,战马和补给,就必须雇得起人,圈得了地,如果没钱你连装的资格都没有。
其实就是华夏老祖宗玩剩下的亲兵、亲随制。在三国我们叫部曲,在宋代我们叫家丁,在明代我们就叫军户。只是我们早就不用了,毕竟除了太亏本以外,最大的弱点就是能打的太少。
一位骑士配备几十上百的仆从或者家丁,遭遇华夏任何一个朝代同等数量由自耕农(良家子)组成的军队,受限于不均衡战力,几个来回就会被吃干抹净。
斯巴达兵制为何先进?因为实现了“耕战统一”,所以他们能以少胜多——拳打希腊诸城邦,脚踢波斯仆从军。
而我们从先秦时代就是斯巴达的加强版——全民皆兵。夏朝:围猎。名义上采集食物,事实上是搞市民国防训练,动辄以万数计,一年一次。商鞅变法后的秦代军制:平时在家务农、战时接受动员。曹魏的屯田制:屯民战时拿剑,身兼2种身份。
常备兵制保障了绝大部分参战人员较为均衡的战力,为国家组建更大规模的军队提供了可行性。请问欧洲哪个时期能在此范围内进行类似的动员?
像长平这种规模的会战,对峙达数年之久,动员以百万计,但凡换成欧洲的骑士兵制,不出1个月就要考虑回家耕作了。不需要断他的粮道,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粮道。
大元西征一直用的是二线部队,给蒙古贵族积累功绩的,区区数万就能席卷欧洲,一天一国。然而在南线与华夏历代“最孱弱”的宋兵作战,哪次不是历经十年以上的血肉磨坊和百万级别的缠斗,再加两位首脑命丧城前。请问,那支蒙古铁军此时又在哪里?
金兵的“铁浮屠”就是国家级别的“终极骑士团”,然而从天候,地理,装备等层面,宋兵能想到的破解方式不会太少。毕竟张郃的“善识地理”可不是“史官不知兵”。
在集团层面的组织力面前,精美的盔甲,绝世的武艺、严苛的选拔都是浮云。在大规模,多兵种,高协同面前,任何精致利己专业度都是渣渣,必然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不妨设象1位欧洲骑士穿越到三国的场面吧。
这位尊贵的地主带着忠实的仆人以及从庄园强征的500名破破烂烂的农奴,披着家承的铠甲,跨着漂亮的白马,准备到相邻的贵族封地上薅点冬天的粮食。
结果电闪一过,整体位移了,横穿到三国辽东某偏远县城的野地里,恰好碰见外出游猎的公孙度的弟弟的侄儿的远房表亲——县尉公孙某。
500名很久未上过前线的公孙家府兵胯下都是没马镫的短腿马,看见面前这些携带各式屯田工具、胡须也不打理的异类流民,以及其中1位铠甲擦得逞亮的家伙,百思不得其解。
府兵A想:估计这就是对方的头领吧,为何组织行军不设斥候,列阵又不成章法,难不成是黄巾乱贼,关键是他们是如何窜到辽东来的?
正思索间,余光瞄见县尉大人哆哆嗦嗦地打开家丁呈上的久未启封的先汉列阵图,给几个百夫长吩咐着,暗自骂了一句:这败家玩意平时不用功,用得着这么紧张吗?又要搞形式,然后老老实实跑到大致的位置上。
对方也有反应,那个头领在叽叽咕咕地发号施令,前边的流民向斜上竖起横枪 ,中间的则操起腰间的佩剑,后边的好像是拉起了弓箭,蓄势要发了!
在县尉的号令下,府兵B也拙劣地把僵成一块的弩拉开,推入封存很久的弓矢,瞄准待令,他估摸着距离,觉得那个头领的铠甲估计能挡住,其余的流民大概率是有一个射一个了吧。
正琢磨着,府兵B侧眼看见一边的骑兵从呼啸而过,一脸鄙夷道:这纨绔子弟还真是败家,弩兵还在瞄准怎么喊骑兵冲了,冲到前面被我们射吗?赶紧把弓矢胡乱射了,丢下弩,然后从背上取出一把手戟——
这是昨天准备时,老爷亲自吩咐咱在兵器室里找到的。说什么要给乡下人炫耀炫耀,别说,倒挺顺手,然后就手握短戟跟着前面的百夫长杀了过去……
关公战秦琼,当属雷同,倘若毁灭了你脑海中伟大的骑士形象,也没啥,毕竟我们被毁灭的东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