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金门之战我军为何失利,轻信截获假情报是关键
创始人
2025-07-15 09:02:44
0

1949年秋,厦门解放,攻打金门的任务就落在解放军28军身上。

10月18日在同安的第十兵团司令部移驻厦门。临走前,兵团司令叶飞给28军代军长肖锋下达了任务,力争在一个星期内做好攻打金门的准备工作。

从全局看,福建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金门之战只是个尾声,兵团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向接管城市。

金门不过是一个小岛,不需要也没必要让主要领导人投放太多的精力,有一个军去完成这项任务应该是足够了。

28军军长朱绍清因病去上海治疗,军政委陈美藻参加接管城市,实际负责的就是副军长萧锋和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

具体地说,指挥进攻金门的指挥官就是萧锋,这位副军长只有33岁,许多营团干部都亲切地叫他“萧锋哥”。

事后总结的一个教训认为:在胜利的形势下,高级指挥员轻敌麻痹、盲目乐观,战斗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就过早地转移了工作重心,忙于城市接管”。

野战军负责指挥作战的副司令员粟裕和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都主动地从这一方面检讨,承担了责任。

笔者认为,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这样一个评价是不公平的。

在没有掌握敌十二兵团增援的情报的前提下,当时只知道金门有原驻的敌军25军、青年军201师,加上厦门溃逃的部队,不过1.2万人左右。

而且岛上部队大多是残兵败将,只有青年军201师有战斗力。这在后来的攻岛战斗中得到了证实——解放军登岛第一天,国军作战的只有一个201师

攻打金门仅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斗,解放军前此已进行过多次登岛战斗。要求高级指挥员弃全盘工作于不顾,全力倾注于这一个战斗是不现实的。

同样的情况,要求兵团把搜集船只作为压倒一切的重点任务,在全省范围内紧急动员,从事后来看当然很好。

但在事前,谁也不觉得为了打金门这样一个小岛,倾全力动员全省船只是必要的。

金门之战前夕动员船工修船

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的话,应当说,对待金门战役,高级指挥机构的反应是正常的。

至于战役的具体指挥,萧锋虽然只有33岁,但身经百战一一不仅是“百”战,准确的统计是经历1364次大小战斗。

他1928年参加红军才是个13岁的红小鬼,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他从游击队战士一路升到2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屡建奇勋,有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

从他一直对立即进攻金门持有不同意见来看,萧锋对战役指挥是十分谨慎小心的,这样一个人选也是恰当的。

不管由谁指控,处在同样条件下,恐怕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28军从肖锋到下面的师长、团长都感觉到准备工作不充分,都反对马上发动进攻。

主要是找船很困难,船只不足是战斗失利的关键。

萧锋日记记载:“攻金船只征集极困难,自9月20日至10月22日,30天时间里,三个团共征集到320只木船、两艘火轮,勉强可载八个营。”

新解放区群众还没发动起来,不愿意把船交给部队,找到的船夫也不可靠。

打平潭的时候就岀过这样的事,船夫害怕打仗,船一开出海,船夫一下子就跳下海钻到水里不见了,万一遇上海战、炮战,船夫恐慌,问题也很棘手。

早在下达作战命令前,28军就提出了攻打金门的三个条件,经兵团向野司前委报告,10月13日粟裕复电兵团,明确表示同意28军提出的三个条件:

一、以原敌12000人计算,只要增敌一个团不打”;“二、没有一次运载六个团的船只不打”;“三、从苏北和山东挑选6000名经过考验的船工报到,船工不到不打。

真要严格按这三条来衡量,10月24日攻打金门,条件是不足的,三个条件都不符合。

10月18日,在兵团一再催促下,28军正式下达了攻击金门的命令,以六个团攻击大金门,以两个团攻击小金门,时间定为10月24日。

命令已经下达,肖锋心里没数,只找到300来只船,一次可运送八个营,离六个团的要求还差得远。

金门守敌已增兵起码是两个团,兵团情报处却坚持说没有增加。

即使敌人没增兵,八个营也达不到兵力上的优势。种种困难,迫使萧锋于10月21日打电话请示兵团,要求推迟发起战斗。

萧锋晚年撰写金门之战回忆文章

兵团没有同意。

10月24日午前,临战前夕,28军召开作战会议进行最后的研究,各师团纷纷发言提出许多实际问题。

82师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是个军政兼优、富有经验的指挥员,在了解了有关情况后,甚为忧虑,预感战斗凶多吉少,一再向师、军反映,要求推迟攻击时间。

直至24日晩,还有好几位师团干部还先后给军部打电话,要求停止行动。

像这样军、师、团各级都反映强烈,要求推迟行动的现象,在解放军里是极少见的。

第一线指挥员头脑是清醒的。不过,军令如山,下级服从上级,同时大家也都信赖上级的判断。

邢永生夫妇

多年战争的经验表明,上级机关掌握的情报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

但令人不解的是,明明知道28军准备不足,第十兵团总部仍坚持命令投入进攻,叶飞是怎么考虑的?

恰恰是过去万试万灵的情报来源一一密码破译,误导叶飞作出了不正确的判断。

可以说,金门之战的失利,首先是密码战的失误!。

叶飞已经知道原驻潮汕的国民党军十二兵团要增援金门,感到时间的紧迫。

一旦胡琏十二兵团进入金门,进攻拖延就不是三两天、一个半个月的问题了。

胡琏兵团有八万多人,不是一个军能打下来的,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兵团主力重新集结,有可能长期胶着,一年半年也说不定。

这样必然严重影响福建全省全局的工作,甚至影响整个东南沿海以至台湾的解放。

想到如果敌军增援成功,造成的后果是如此严重,为了抢在胡琏之前攻占金门,即使是冒险,即使准备不足,即使是牺牲大一点,也是值得一战的。

这就是战役的指导思想,当时想到可能会伤亡四五千人,但是不管叶飞还是萧锋或其它人,任谁也想不到会出现最后的结局。

可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敌人的动向一一胡琏兵团已进入金门了吗?

隔着大海,没有空军侦察,过去大陆打仗那一套办法:靠群众、靠地下党、靠游击队提供情报,现在统统都没有了。

茫茫大海,侦察兵派不出去,不能像陆地作战那样抓个舌头回来。

原28军侦察科长在回忆录中用了这样一个小标题——《面对大海,侦察兵无用武之地》,剩下惟一可靠的侦察手段就是侦听和密码破译了。

10月24日中午,叶飞召集兵团作战处长,情报处长和有关人员分析情报,研究攻打金门问题。

叶飞回忆:当时,我们已经知道蒋军十二兵团(胡琏兵团)已乘船撤出潮汕,去向不明。

我査问胡琏兵团是否到达金门。参谋人员回答说,胡琏兵团在海上徘徊,尚未到达金门。

就在这时机要人员送来一份被破译的电报,内容是胡琏兵团向台湾蒋介石请求撤回台湾,蒋介石回电是严令胡琏按照命令执行。

我分析胡琏兵团的行动有两种可能,一是增援金门,一是撤到台湾。

可能是蒋介石命令胡琏增援金门,而胡琏不愿意,所以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撤回台湾,因而在海上徘徊。

趁胡琏尚未到达金门之时,发起登陆,攻取金门,是最后一个时机。

如再延误,金门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我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批准了28军开始攻击金门的战斗

问题就出在这份电报上。这份截获破译的电报使叶飞及有关情报人员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为什么解放军会判断错误?原因就在于10月24日截获的电报是“情报陷阱”!

考虑到当时侦察手段主要是依赖电台侦听和密码破译,合理的解释是:

敌18军没电台或电台一直沉寂,此间台湾与金门来往电文也没有提及18军。

既然18军在电台活动中没有出现,就给解放军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说明18军并不存在。

这是电台侦察的一个缺陷,侦听截译的本质就是偷听敌人讲话,敌人不讲话,你就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甚至产生他并不存在的错觉。

任何侦察手段都不可能是绝对可靠和完全准确的,过于依赖密码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在这场信息战中,10月24日截译的电报对解放军错误判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这份电报疑团重重:

疑点之一:胡琏本人就在台湾,10月24日晚才在基隆港登船去金门,何来当天中午胡琏在海上发电要求撤回的事情。

胡琏是兵团司令,一手重建了十二兵团,有谁敢不经他同意,就擅自以其名义向蒋介石发电要求撤退?

胡琏检阅金门国民党军

蒋介石明知胡琏还在台湾,就算接到十二兵团总部电报,也该先和胡琏联系,怎么会发电报给并不在船上的胡琏,“回电严令胡琏……”呢?

疑点之二:胡琏10月19日接受任务,由他下令在海中航行的兵团部及19军改驶金门。

当时台湾估计解放军最可能攻岛的是适遇大潮期的25、26两日。18军已经先期上了岛,金门附近又没有专备的船队,24日要求撤退,这个军一二万人根本不可能撤出来。

事后胡琏自己也说:“金门若失,则此万人亦不得撤回台湾了!”

胡琏和他的兵团总部怎么可能愚蠢到这个时候才要求撤退,或者让19军单独撤回?这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胡琏晚年回忆金门之战

疑点之三:敌19军22日到达金门料罗湾,因风浪大,当天未登陆,但到23日夜,19军军部和13师两个团已登陆,24日18师和14师主力登陆。

23、24日两天,敌军都在紧急登陆,“撤退”云云,真不知从何说起。

再联系金门之战中国民党军一系列“偶然”:

19军刚刚登陆完毕;24日下午金门守军在预计遭受攻击的海滩举行联合演习,又恰好意外地留下了两辆坦克在预计的登陆场;

10月25日凌晨1点半,有人误触地雷引起全线警觉,两盏大探照灯全亮了,正好发现了接近海滩的登陆船队;

打响后的凌晨3点,国民党军一改以往不敢夜战的惯例,以出人意外的速度实施反击……

金门国军工事

这一切都给人一种预有策划的印象。

战后,台湾对金门之战发表了大量文章、战史、回忆录,大至战略决策,细至某个战斗场合无一遗漏,惟独没有人提及24日中午这份奇怪的密电!

笔者大胆判断,胡琏早已觉察到密码已经泄露,有意给台湾发送这份假电报,诱使解放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向实力雄厚、严阵以待的金门守军进攻。

无论如何,金门之战算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战争中严酷的另外一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洋... 翻开近代史,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许多外国人也在晚清政府的残喘延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作...
原创 坚... 欧洲几个大国率先进入了工业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军事实力强大。 在此背景下,欧洲列强开始在全世界...
原创 人...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朋友? 孔子告诉我们:“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似乎在古人眼里,朋友在一起,...
原创 原... 在我们的印象中,历史上的太监宦官常常是乱政的源头,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又比如明朝末期时候的魏忠贤,...
原创 朱...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母亲是马皇后,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四年朱棣即位时对外宣称生母是马皇后,但历...
原创 原... 人们常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对于军人来说,负重前...
原创 原... 如果历史朝代有奸臣排行榜,赵国的郭开定然名列前茅。 《大秦赋》里,郭开经常给赵偃出谋划策。 和一般的...
原创 原... 我国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在此期间文坛大家层出不穷。有些人或许能够名噪一时,但都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阿塔瓦尔帕-印加帝国的末代皇帝 16 世纪阿塔瓦尔帕的肖像,出自库斯科画派,作者不详/柏林民族博物馆,维基共享资源 阿塔瓦尔帕击败...
为什么北京取代了西安和洛阳成为... 中国现在古都协会评定十大古都,本来一直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古都就有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四大古都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