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过往。不少专家们为了探究真相,不惜风餐露宿,深入人迹罕至的地方考察。曾经在国外,有一处断崖发现刻有中国汉字,专家们立即前往当地解读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内容终于被翻译了出来,那上面到底记载了什么事情呢?
发现摩崖石刻
时间回到1990年,蒙古国的杭爱山阴雨绵绵,两位牧民正在山南面躲雨,他们突然发现附近的崖壁上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字,等雨停之后他们凑上前一瞧,发现这些字并不是蒙古国的语言,而是一些汉字。随后当地的有关专家也赶了过来,发现这些字确实是汉字,但一直不明白这些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为多年研究未果,2014年,蒙古国就致电中国的专家,告知了在杭爱山南面发现汉字摩崖石刻的事情,希望和中国专家联手展开研究,一探究竟。后来在2017年的7月份,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大学和我国的内蒙古大学分别派出了专家组成了一支联合考察队,来到了蒙古国的这处摩崖石刻展开研究。
解读石刻内容
专家们仔细研究了上面的文字,翻译上面的内容后,认定这就是东汉班固写的《封燕然山铭》,更是感慨总算找到了燕然山上被尘封的那段历史。这一石刻的发现让我们对东汉时期燕然山的那一场东汉与匈奴的对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章和二年,年仅10岁的汉和帝登上王位。新皇年幼,窦太后趁机把大权握在手中,控制了朝堂,窦氏一族也跟着沾了不少光。窦宪成了当朝国舅,很快被赋予大权。窦宪仗着太后撑腰,不仅不把新皇放在眼中,还变的十分嚣张跋扈。他位高权重,但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指挥自己手下的人杀人,但事情败露,他就被关在宫里,等待接受处罚。窦宪害怕自己被问罪,想要将功补过。他主动请缨率领大军北征匈奴。当时,朝野上下除了他毛遂自荐以外,没有人胆敢带领军队去边境作战,所以窦宪也就成了当时平定匈奴的唯一的将领,被封为车骑将军。
当时随军的途中还有班固做参谋,大军从朔方兵分三路向北突袭,窦宪率领精锐三万余人,在稽落山也就是如今的蒙古西北部的额布根山,与北匈奴军队展开了对决。窦宪率领的精锐之师作战勇猛,势不可挡,再加上班固出了不少良策,匈奴被打得连连后退,溃不成军。窦宪率兵穷追不舍,一直到了燕然山,在那里再次突袭匈奴,取得了最终的决定性胜利。
数月辛苦终于战胜,汉军上下军心大振,班固也热血沸腾,写下了《封燕然山铭》,并且刻在了燕然山的崖壁上。这首诗文里歌颂的就是汉军出塞,奔袭三千里,大战北匈奴后全军胜利的赫赫战功,也是对窦宪北征匈奴的赞扬。这首被刻在崖壁上的铭文,也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石刻的源头。后世流传有一成语叫做“燕然靳功”,也是以此作为典故。
在历史文献中,也有过关于《封燕然山铭》的记录,唐代诗人李峤就以此作引,写下过“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的诗句。虽然我国考古学家早就知道有燕然山石刻的存在,但长久以来一直没有找到其确切位置。好在蒙古国发现了这处遗迹,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国考古专家终于对这块石刻进行了解读,而这一珍贵的历史石刻也得以重现世间。
多亏了这篇铭文的存在,使得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窦宪率军大败匈奴的历史,而这篇铭文的记载,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战事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对边界战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其他历史记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佐证。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考古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在全国各地只要发现了有石刻遗迹的存在,考古专家们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尽心尽责搜寻和守护历史遗留下来的瑰丽的文化瑰宝,也在其中一点一点地探索历史的蛛丝马迹。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从蒙尘的历史中苏醒过来,带领我们一探消失的过往。
参考文献:《饯薛大夫护边》
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