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看戏是广东官场娱乐社交的主要形式
因为官员娱乐、庆典需要,尤其是总督瑞麟的喜好,同治中期之后,看戏渐成流行之势,并逐步成为城乡文化生活,特别是官员富商娱乐、庆典不可缺少的内容。
杜凤治日记多次记载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高官因升官、到任、离任、生日设宴看戏的事,而且非常频繁,每次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一天,有的连演三五天。
比如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二日,现任官员团拜会,在大佛市善后局大厅演戏;正月十六到十八,周天乐戏班在督署演戏三日;正月十九,连天升戏班在督署演戏一日;正月二十,又是周天乐戏班,在大佛市为原按察使孙观升任直隶布政使演戏;同日,番禺知县胡鉴在县署演灯戏;二十四日,谳局委员、知县聂尓康公请海关监督崇礼;二十六日布政使郑廷楠在衙署为孙观饯行。
当年正月杜凤治就参加了七场十天的看戏活动,其他月份相对少点,但每逢庆典、宴会等活动看戏已成固定节目,还是非常频繁的。
由于上行下效,中下级官员也常为自己的喜庆演戏。日记记录了潮阳知县张璿其母祝寿演戏三日;海关委员娄来凤为其子考中秀才,竟连演十数日。
看戏花费巨大,由各级衙门分摊
请戏班演戏,一天费用200元,另外还有场地、宴会、治安等费用,花费巨大。比如日记记载,同治十一年的慈禧太后诞辰,瑞麟在督署演戏三日,花费近千金。
瑞麟去世后,继任的两广总督英翰排场更大,跟随来粤者“上下约百人,幕中星、相、医无所不有,太夫人最喜听戏,戏班亦带来”。据此估计,应该花费更多。
那么这些钱谁出呢?
一般由各级衙门分摊。日记记载,在广州的演出,由于戏班归南海管辖,杜凤治通常是这类戏宴的主要操办者,并承六成费用,另外四成由番禺县负责。
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二的现任官团拜,瑞麟下谕,费用由藩台以下各官分摊,如不敷两县包圆。
由于频次多,整体花费巨大,因此官府有时会给很低的价格。如同治十年万寿演戏,两首县每日只给40元,仅为市场价的五分之一。
那么戏班为什么肯呢?一是戏能不能演只凭官府一句话,可以说掌握其生杀大权;二是戏班会乘机会提出多批准几场民间演出的场次,以弥补亏损。
其他中下级官员看戏的费用,也一般以每天40元费用支付。日记还记载了一次官员集资看戏的事:光绪三年七月,杜凤治好友许其光约一干票友看戏,因私人性质,所以没有按“官价”,而是每人10元集资一起看两天戏。
投其所好,送戏成为下属巴结上司的主要形式。
据记载,杜任罗定知州时,曾与高要知县孙铸商议,为知府瑞昌太太过生日,请戏班演出,各分担一日,毎日60元。同治十一年,杜的下属州衙书吏为其夫人生日送戏三日,杜刚开始不同意,后碍于情面才允。同治十年,瑞麟被授于文渊阁大学士,省城各官员庆贺演戏。每年瑞麟生日,各官都要送戏祝寿。
演员地位低、收入高
戏剧演员虽然给官民带来很多欢乐,收入也高,但地位极低,与娼妓、皂隶、仆役等一起被视为贱民。
南海是著名的庶之地,民间演戏场面非其他地方可比。据日记记载,一个叫石湾的地方,曾有四个戏班合演戏三日,共得金二三千;光绪三年十一月,官山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搭了三个戏台、三个戏班同时演出,花费万余金。广宁县一年的地丁额才8000多两,可见民间演戏花费巨大,其费用由各生意人抽头集资。
因此民间戏班还是非常有钱的,相应演员收入也很高。据记载,广州翠山玉班头牌小旦(男伶),由于演技高超,每年“工价”2500元,远高于官府高级幕客的脩金,高于南海知县俸禄与养廉银之和,也高于一些州县官实际收入。
但他们地位却不高,甚至行业的管理组织“吉庆公所”地位也很低。
如同治十三年,杜凤治到佛山与当地绅士筹划疏浚河道,要求吉庆公所派捐大头2000元,吉庆公所不肯,杜就派人将其负责人拘押,最后捐了1500元。由此可见,虽然吉庆公所有钱,也是行业的管理者,但在官员眼中却没什么地位,说抓就抓。
女演员成为一些官员的猎艳对象
晚清时期,有女演员的戏班被称为档子班,有不少官员情有独钟。
同治十一年,一干府县官宴请海关监督崇礼,其点名要档子班,并把各戏班女演员全部叫来,成为民间八卦谈资。瑞麟每逢看戏必叫档子班,这在广东官场是公开的秘密。相较于旗人官员的毫不掩饰,汉人高官相对含蓄,但没过多久,也是屈服于档子班的吸引力。
光绪三年八月的一日,总督刘坤一突传要看档子班演戏,至三更方罢。此前刘“从未叫女档子进署”,曾问身边人会不会让人闲话。但此后看戏必档子班。
高级官员碍于身份,在公开面上也就是看看演出。中下级官员则肆无忌惮,不仅看演出,还作为猎艳对象。
督署前的华宁里有一趣宜馆,有女优陪酒,光顾者多为官员、幕客。清饷局委员张仲英迷于女优,闹得亏累不堪,致使其妻自杀。
知县彭翰孙、曾海珊被称为有“女档子癖”。杜日记记载说两人尤其喜欢幼女,每日沉迷于趣宜馆,酒后失态简直是斯文败类。
前南海知县陈善圻则玩点小浪漫,杜日记记载,说其与女妓安仔似乎很熟,可以开点小玩笑,还知道安仔住处,而安仔在陈善圻面前会任性撒娇。
知县叶大同更是买女演员采莲为妾。《大清律例》对官员“取乐人为妻妾”可予以“杖六十,并离异”,但此时官场已不以此为怪,还将其作为八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