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是个混乱的年代,各种党派纷纷崛起,每个人都想改变中国落后的状态。尽管很多尝试都没有成功,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但是这些尝试都在引导我们向正确的道路出发。
可是,那个时候也不乏有些人试图阻挡变化,想要维持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便是享受着贵族利益的人。
他们因为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受到了优待,所以即使中国被欺压,百姓受苦,他们还是只想保全自己的利益。
张鸣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通过贿赂爬到了两广总督的官职,不仅不担忧百姓疾苦,反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坚决反对革命。
不少革命勇士都死在了他的手下,在清朝结束后,他又站到了袁世凯的身后,帮助袁世凯复帝。
失败之后,他再次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做日本人的汉奸,最终于人民的谩骂声中去世。
从幕僚变成两广总督,张鸣岐步步为营
张鸣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家世代以农耕为业,他的父亲想要改变命运,便尝试参加科举,不过未曾高中。
但是,他父亲未曾气馁,屡屡尝试,只是少了一些运气,后来被迫从商,不再走科举之路。
张鸣岐比父亲的情况好一些,他中了举人,但第二年的会试中不幸失败,总之张鸣岐与父亲没有通过科举到达自己想要的位置。
张鸣岐虽然聪明,但十分狡猾,想来也不是做学问的料,只是他比父亲多了一份幸运,遇见了自己的贵人。
这个人就是岑春煊,一开始张鸣岐只是他身边的一个幕僚,但随着岑春煊的步步高升,张鸣岐也开始在官场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有一次,光绪皇帝提倡戊戌变法时,岑春煊写了一篇文章强调发奋图强,光绪皇帝十分欣赏。
而其实这篇文章是张鸣岐写的,虽然张鸣岐想要出人头地,但是他知道现在不是好时候,所以并没有提出别的意见,岑春煊便认为张鸣岐和自己是一心的,十分器重他。
在外人面前,岑春煊也总说,张鸣岐和自己亲如兄弟,但他并不了解张鸣岐的真正心思。
依靠岑春煊的器重,张鸣岐在官场上也春风得意,认识了很多人,借着这些人的关系,张鸣岐坐到了两广总督的位置。
这个时候岑春煊才认识了张鸣岐的真面目,知道他并非是想要为皇帝解忧,而只是为了官名利益
。
所以,从这之后张鸣岐与岑春煊便分道扬镳了,而张鸣岐也不是怀有感恩之心的人,因此,在岑春煊不理他之后,他便转向了别人的怀抱。
杀害革命军,帮助袁世凯复帝
成为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并没有老老实实的守着自己“买来的”官位,而是通过情报提前得知了革命军的路线信息。
所以,革命军起义之后,他迅速将他们镇压,且没有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直接将他们杀害了。
那天晚上,革命军起义,张鸣岐虽然早已知道,但似乎害怕似的丢下了一家老小,自己从窗户中跳了出去。
等他们彻底镇压了革命军之后,张鸣岐才回来,将革命人员全部杀害,无一生还。
这其中就包括林觉民,可想而知这里面有多少成功的政治家、思想家。
但大形势如此,张鸣岐再怎么镇压也无法改变革命的浪潮,当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便带着钱逃到了日本。
直到袁世凯想要复帝时,他才回来做了高级顾问。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张鸣岐就是想要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后来事实证明,即便张鸣岐再怎么聪明,他终究是站错了队伍,一事无成。
袁世凯虽然复帝成功了一阵子,但也是强弩之末,失败之后,张鸣岐逃到了天津,他总会为自己留好后路。
张鸣岐的所有选择都和利益分不开,无论是他杀害革命军,还是拥护袁世凯,他都是想保住自己的官职,过“人上人”的生活
。只是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在改变,中国也在觉醒,一成不变的落后状态终将会过去,他所期待的状态早已经是过去式。
成为汉奸,为日本人效力,最终在人民的唾弃中死去
在日本侵华之后,张鸣岐又开始了自己的一番作为,他主动为日本人提供情报,帮助日本人攻打中国,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敌人。
中国古话说,非我同族,其心必异,他似乎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日本真的占领了中国,他们的后果会是什么,哪个国家会真的尊重一个汉奸呢?
张鸣岐的这个举动是他这一生中最错误的选择,他不仅暗地里为日本人提供情报,甚至光明正大地出现在汉奸名单中,为日本人效力。
如果抗日战争中少一些这样的汉奸,那么我们的这场战争将会很快迎来了胜利,我们的同胞有一部分便是死在了这些汉奸的手里。
张鸣岐认定了这场战争的赢家是日本,输家是中国,他看看似聪明地为自己留好了后路,其实不过是一叶障目。
自古以来侵犯别人的人都不会胜利,因为这是逆历史潮流的。
我们堂堂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底蕴,地大物博,怎么可能抵挡不过一个刚刚兴起的小国家。
张鸣岐在这场战争中做了错误的选择,所以永远失去了和人民为伍的机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不愿意相信这个现实,但他的罪行都深深印在人民的脑海中。
一年后,他在人民的谩骂声中离开了这个人世间。
回顾张鸣岐的一生,他并非是愚笨,而是太过自我和自私,过于贪图功名利禄,所以才会总是做错选择,每每失败。
尤其是在最后的抗日战争中,身为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能够叛国通奸,他的每一次情报都会有无数的中国人丧命。
故而,他才落得这样的下场,大概是岑春煊早就看透了他的本质,才会毅然决然地与他一刀两断,这是岑春煊做得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