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石像生又称“翁仲”,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或贵族均在自己的陵墓前设置石像生,
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吐蕃石像生是指以吐蕃人物为原型而建立的石像生,这类石像生为唐代帝陵所独有,在其他朝代的皇帝陵墓前未曾见到,故而
吐蕃石像生为唐代帝陵所独有的原因也是吐蕃石像生的调查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唐帝陵中,存在着一批较为特别的石像生,
因其少数民族的面部及服饰特征被称作“蕃酋像”或“蕃长像”。
从古至今不少中外学者均对其开展过研究,
并保留下珍贵的文字材料,
例如元代李好文将宋代游师雄所拓刻石碑上较有辨识度的文字转录到《长安图志》当中。
清代叶奕苞在此基础上对其名衔进行更正撰写《金石录补》
;20世纪初期,亦有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等到乾陵对“蕃酋像”进行调查记录、近代有诸如陈国灿、张建林、张鸿杰等多位学者对唐帝陵“蕃酋像”开展衔名补订等调查研究。
以前人研究成果中了解到,当前可考的“唐帝陵吐蕃石像生”共有三具,
分别为昭陵的“吐蕃赞甫”、乾陵的“吐蕃大酋长赞婆”和“吐蕃使大论悉曩热”。
然而在除唐朝以外的帝陵或高等级墓葬中未曾考证到吐蕃石像生的存在,
所以从现阶段的考古调查成果来看吐蕃石像生确为唐帝陵所独有。
唐朝对外政策及丝绸之路的发展
历史上对于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评价,均为“开放包容”。在公元7世纪初到公元9世纪,唐王朝和吐蕃长达二三百年的交往中出现过和亲、会盟、战争三种形式,
但纵观唐蕃交往的总过程是以“和睦交流为主,战争为辅”。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在多个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性:在经济上,唐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统治者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接纳外国商人来唐经商
,并且在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
在政治上,
唐朝鼎盛时期对汉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一律平等
,只要有能力均可以得到重用,唐太宗更是被游牧民族称为“天可汗”。
在文化上,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促进了唐蕃文化的交流,
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在唐代壁画和陶俑中多可见吐蕃文化色彩。
不仅如此,唐朝还有多任皇后出自少数民族,
全面体现出唐统治者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
,以及积极致力于与周边少数民族加强和平往来的态度。
唐朝积极与周边少数民族发展和平往来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唐太宗李世民坚持认为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并且主张通过经济和文化进行交流而不是军事冲突。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唐朝的统治者李氏家族是关陇集团的后裔,李氏家族本身就是拥有少数民族血脉的汉民族。
虽出自西北军功豪族却不好战喜功,也是李氏家族在西北各民族聚居地区逐渐被汉民族同化的结果,
同时和唐朝初期统治者个人较为先进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
在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背景下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虽因季节原因分为不同线路,
但总体路线均连接了中原和吐蕃。
纵观丝绸之路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自西汉丝绸之路设立以来,直到唐朝初期丝绸之路才发展到了顶峰,
到了唐朝中后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国家版图大大缩小,西域中有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已经不再属于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增加了很多不利因素。
而再往后的朝代中,政治中心逐渐偏离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故而
对于丝绸之路的提及也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说相较其他朝代,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是唐蕃交流方式当中的一大特色,丝绸之路作为连接唐蕃两地的重要通道,
对于唐蕃关系的友好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要讨论丝绸之路对于唐蕃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还要将丝绸之路的发展放到整个唐王朝的发展历史当中来看。
1980年刘庆柱、李毓芳对唐代帝陵的调查中发现,
唐代帝陵中设立吐蕃石像生有昭陵、乾陵、定陵、泰陵、崇陵、庄陵和简陵,他们认为昭陵和乾陵的吐蕃石像生是“蕃长像”。
而在其他帝陵中发现的吐蕃石像生均是“蕃民像”,并且在关于唐代帝陵吐蕃石像生的研究中,
受到更多研究者重视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蕃酋曾侍轩禁者一十四人石像”和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陵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
唐太宗李世民的在位时间为公元629—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的在位时间为公元650—公元655年,女皇武则天的在位时间为公元690—公元705年。
而丝绸之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公元618年—公元755年,对比唐代帝陵设立吐蕃石像生的情况和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来看,
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唐代帝陵设置吐蕃石像生的情况呈正相关。
基于丝绸之路在唐代的独特性和丝绸之路发展趋势同唐帝陵设立吐蕃石像生情况的吻合性,我们可以得出推论:
唐朝时期奉行的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是唐代帝陵独设吐蕃石像生的原因之一。
在唐代政府积极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之下,丝绸之路有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而丝绸之路也成了唐朝和吐蕃友好交往的主要通道,
在这一时期的帝陵中能够见到数量较多、身份更为尊贵的吐蕃石像生也是见证唐蕃关系发展的历史写照。
唐代墓葬的特点
在唐朝的丧葬观念中,
“视死如视生”的思想极为流行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而在那个世界里同样需要现实世界里的一切,所以在唐朝墓葬修建的过程中,也会极力复原此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
这种经济的繁荣在墓葬制度当中也有所体现
,对死者的埋葬通常较为奢侈,平民百姓的墓葬中同样常见精美的随葬品。
这种厚葬的风俗也是希望能够尽力复原死者生前的生活,
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获得较好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托。
结合唐朝时期的丧葬习俗便不难理解仅在唐帝陵前见到吐蕃石像生的原因了
,唐朝时期社会的开放包容吸引了许多少数民族来中原经营、学习或是长期定居于此。
唐政府也设立了一系列机构来专门管理来到中原生活的少数民族,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和中原人民一样生活在盛世大唐,
所以唐朝时“胡人”生活在中原地区是非常普遍的。
根据“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
唐代百姓也常把胡人俑作为随葬品,
例如洛阳地区、辽宁的朝阳地区均发现有随葬胡人俑的平民墓葬。
盛唐时期,经济发展兴盛、国家安稳太平,自然就推动了唐帝陵礼制的建立,
对于帝陵的陵寝形制、地面建筑等均有定制。
从张建林先生对“唐代帝陵陵园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结果中可知,
唐帝陵前所设立石像生种类、数量均有规律可循。
唐代帝陵设立“蕃酋像”自昭陵初见,后皆仿之。即便晚唐石像生不似盛唐时期精致、气派,在蕃酋像的设立数量上也大大减少,
但依然保持着唐帝陵石像生的规制。
唐朝“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是设立石像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唐朝时期注重陵寝地面建筑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盛唐时期经济实力强盛,拥有充足的财力、人力大肆修建陵寝地面建筑,
为后世研究唐帝陵石像生留下了丰富的材料。
结语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重要时期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吐蕃石像生作为唐帝陵所独有的随葬石像,
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可作为研究唐蕃交流交往的一个新角度。
基于此,对“吐蕃石像生为唐帝陵所独有的原因”一题做出总结:
第一,唐朝统治者本身对周边少数民族平等相待的态度,为当时社会营造出了开放包容、平等互助的氛围,
尤其是在唐太宗时期所实施的“恩威并行、平等相待,以人为本、用人不疑”的民族政策。
第二,更加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加上唐朝时期国家版图的扩大,使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从而更加促进了唐蕃之间的联系,
建立了“以和平交流为主,战争冲突为辅”的关系。
第三,在唐朝时期,吐蕃的实力日益增强,使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唐朝均对其有所忌惮,
以丝绸之路为基础,唐蕃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
第四,唐政权十分重视和吐蕃之间的和平交流关系,并且在吐蕃特有节日或是统治者掌握政权、离世等大事上均派出使臣出使,以巩固彼此之间的和平关系,
故而在唐帝陵设置吐蕃石像生是对吐蕃重视的一种体现,也有唐朝意图展示政权威严的含义。
第三,唐朝时期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视死如视生”的丧葬习俗,结合唐朝时期和吐蕃的密切交往。
使得唐朝社会生活和吐蕃有了深厚的联系,
不仅仅是在帝陵能够见到吐蕃的痕迹,在平民百姓的墓葬中亦有出土吐蕃形象陶俑的情况。
自唐帝陵考古工作开展以来,
在帝陵中还发现了许多与西域有关的文物,
如动物石刻、壁画、陶俑等。
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反映出唐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密切往来,还反映出唐王朝高超的艺术水平,
也正是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昌明才使唐朝艺术水平较快发展。
唐朝统治者对于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视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同时也是中原和边陲地区的密切交往才使丝绸之路能够更进一步发展,
唐帝陵独有的吐蕃石像生就是唐蕃友好关系最好的见证。
参考文献
1.刘向阳,王效锋,李阿能.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帝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2.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J].唐史论丛,1987(2):274-300.
3.森安孝夫.丝绸之路与唐帝国[M].石晓军,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恰白·次旦平措,何宗英.以友好为主流的唐蕃关系[J].中国藏学,2008(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