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在经历了280多年后像一座高楼大厦轰然倒塌,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大明亡于太监宦官弄权,也有人说大明亡于各级官员的腐败导致积重难返造成的。
但是对于大明灭亡的直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祯皇帝本人性格造成的,为何这样说呢?
一,崇祯性格出尔反尔,不敢承担责任。
崇祯十五年即1624年崇祯皇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清国秘密议和,但是不知消息怎么被泄露出去,当时明朝大臣官民议论纷纷,崇祯也觉得和敌国议和是有失国体。
那时候清朝在明朝人心中只是蛮夷贼寇,堂堂大明天朝岂能与贼寇议和,结果崇祯竟然下令处死了陈新甲。但是事情到了这里还没有完,结果没过几个月崇祯又公开同意和清朝议和。
从这两件事看,崇祯性格上是缺陷的,尽管他非常勤奋但是不足以抵消他性格上的缺陷。而且不敢担责任。一到关键时刻总是找替罪羊的做法让大臣包括内阁成员都学乖了,遇到事情都不敢出头。
连出主意都不敢了,再比如1625年即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已经越过山西到了现在河北地界了,朝廷已经非常危机了,紧急之下崇祯三番五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但是总是议而未决。其实他本身早就有迁都南京的念头,但是迟迟不说出来,非得要大臣说出来。
尽管大臣都知道崇祯的心思,而且大臣也都知道只有南迁才有中兴大明的可能,但是就是没有人愿意说出来,于是崇祯只好单独召集一个叫李明睿的大臣,并暗示李明睿早朝时提出南迁计划,本来崇祯想只要大臣提出来,他好来个顺水推舟,结果李明睿在第二天早朝时不仅没有提出南迁计划,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为何崇祯非要大臣提出来呢,因为他怕落下弃城逃亡的罪名,怕落下弃宗庙不顾的责任。
二,爱江山更爱银子。
时间到了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朝廷既没有兵也没有钱了,最后连李自成打到哪里了,兵部尚书竟然都不知道,堂堂一个大国管军事的总司令,竟然不知道对手打到哪里,结果崇祯问为何他你作为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这位老兄答道:没有钱派侦察兵路上所用的盘缠。
可见当时朝廷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不得已崇祯拉下面子让大臣捐钱招兵买马,周奎本是周皇后的父亲,也属于富豪之家,崇祯想让他带个头捐10万两白银,结果他只捐了13000两,而且这里面还有周皇后给5000两,其实大臣们主要是不愿意掏自己的钱,但是他们忘记了“倾巢之下岂有完”,李自成进城后,从他们身上搜出7000万两白银。
后来没有办法,大臣就提出要皇帝拿出自己的内帑,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钱库,据《甲申传信录》记载,崇祯当时说了一句话:内帑,今无可告知,但是崇祯却把宫中的金银器具熔化来充军费,以示告诉大臣,我已经把银器拿出来熔化成银锭了,事实上据《明史录遗补》记载,崇祯上吊后,李自成在皇宫内搜出3700万两白银,可叹可怜。
三,崇祯性格犹如寡断
有三件事可以看出崇祯性格缺乏果敢之勇,第一件事情,迁都南京,他和大臣多次开会讨论南迁计划,但是始终没有做决策,其实崇祯完全可以用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直接下达迁都计划,但是自始自终没有。
第二件事,当李自成将要包围北京城的时候,朝廷调吴三桂关宁铁骑的决策竟然被首辅大臣陈演拖了三个月的时间,吴三桂接到圣旨,李自成快要攻破北京城了,即使此时吴三桂插翅也来不及了。
第三件事也是崇祯最后一次机会,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立即下令停止进攻了,因为李自成想让崇祯封自己为西北王,只要崇祯同意,李自成就立即撤军,同时李自成承诺帮助朝廷剿灭其他义军,但是崇祯一而再再而三的拖,最后李自成实在没有耐心等了,一股脑杀进皇宫。
162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慌忙之下命令皇后以及嫔妃上吊自杀,然后亲自用剑看死自己的女儿,小女儿因为用胳膊挡住被砍掉昏死过去而幸免于难,最后他让太监王承恩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并对儿子说到:你们为何生在我家啊,你们快趁乱逃出去吧,出去后见到当官的就叫:"长官",见到年纪大的叫“老爹”,可怜天下父母心,崇祯最后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万岁山,在无限的悲痛中上吊殉国,忠诚的王承恩也在崇祯旁边的一棵树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