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有段名言: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的这段名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感染鼓舞着大家,很多人都纷纷向白求恩学习,以他为榜样,毛主席所说的白求恩那样的精神,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沈因洛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舍己为公、两袖清风,始终为他人着想,无论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都始终如一。
沈因洛(1920-2016)是江苏
吴县人,在他成年后,日寇已经占领了他的家乡,亲人被杀害,他怀着国恨家仇,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革命。
就是在这里,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普通的爱国青年,转变成为一个有高度思想觉悟的革命干部,他非常懂得感恩,他知道,
延安的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他,他不能忘了人民的恩情,以后要加倍回报人民老百姓。
沈因洛对毛主席极为崇敬,因为他的思想境界的提高正是
在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亲耳聆听毛主席的教导才形成的,他是1938年参加革命,那个时间段参加革命的被成为38式干部,这批干部机遇很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在奔赴抗日战场前可以在延安系统的学习,毛主席在延安的这段时间,利用难得的时间,给很多学员讲课,灌输革命思想,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他们能文能武,是宝贵的人才。
沈因洛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延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后,他奔赴抗战前线,
穿越战火硝烟,他在党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从普通一兵开始,历经大小生死百战,历任
指导员,政治处副主任,教导队政委,在建国后已经是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副政委,成为师级干部,他为荆州的解放和稳定社会,恢复当地经济做了贡献,在荆州工作了几年后,他又被调回野战部队,成为军政治部副主任,正师级。
个人的成长总是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我们刚建国时,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国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特别是振兴国家发展的工业方面,更是短板,为此毛主席党中央下大力气来完成新中国的工业化布局,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成。
然而前进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顺风的,后来苏联和我们交恶,他们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大批企业瘫痪,可是事情决不能半途而废,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也不会仰人鼻息,在这个形势下,
沈因洛又从部队来到地方,不过这次不是到荆州,而是来到武汉,上级让他担任武钢领导。
对于武钢,
沈因洛
是非常熟悉的,它是共和国钢铁的长子,在毛主席的心中分量非常重,毛主席少有的先后四次来到武钢视察,为了等武钢出铁,毛主席说,今天能不能出铁?今天不能出,我明天来,明天不能出,我以后来,总之我就是三顾茅庐也要看到武钢出铁,其心情可见一斑。
而现在武钢到了艰难的时刻,
武钢大批项目停建停产,
为了不让毛主席党中央牵挂,
沈因洛接到任命,就像以前上战场一样,二话不说,立马出征,他决心把上级的意志贯彻到位,
把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进武钢,早日使武钢走上正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和武钢其他领导班子团结一心,积极想办法,作为分管业务的领导,他
融合钢铁供应链上的所有重要关联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协同的整合与合作经营,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尽量节约资源办大事,把武钢钢材与钢材集散地的钢贸企业间建立的连锁经营,不仅能有效地降低钢材销售成本,而且还能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利用钢材终端集群地钢贸企业的经营优势,稳步前进,扩大经营规模。
他身着布衣,因为武钢很大,所以他骑着自行车,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经常和武钢的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累倒在炼钢炉旁边,在沈因洛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下,大家的心气劲更足了,
武钢的炉子不熄火,武钢的生产不能停,
经过加强管理,减少资源消耗,使得武钢能够平稳运行,他认为
领导在钱的花销方面要重视,不能‘大方’,一“大方”风气就变坏,钱要用在公司发展上,用在解决职工的困难上,不能用在享受上,
他没有让上级失望。
在
沈因洛
主政武钢期间,除了大力抓生产,他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他排除四人帮的干扰,顶住压力,
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引进一米七轧机方的技术,作为我方的谈判总代表,沈因洛殚精竭虑,排除万难,拿下了合同,这个一米七轧机工程的引进可是非同小可,意义非凡,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后,正式投产,它改变了我国钢材品种的结构,成为我国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的典范,从这个方面看
沈因洛确实有独到的眼光。
沈因洛在武钢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到任职武钢总经理,党委书记,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武钢,武钢在他手里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铁、炼钢、轧钢的先进企业,武钢的产品多次获全国、省、部优质产品证书,每年上缴利润给国家排在同行业前茅。
正是基于他所做的贡献获得认可,后来组织让他担任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在他68岁时又成为政协主席,官至正部级。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
沈因洛为国家做了贡献,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一员,不搞特殊化,真正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沈因洛是一个具有亲情和热爱生活的人,但是原则性很强,凡事先为国家和组织着想,不给国家添麻烦,能够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决不占一点国家的便宜,平时生活很简朴,身上穿的都是多年前的旧衣服,家里用的也是些陈年老家具,但是他在另一方面却是非常大方,老百姓遭了灾,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先后多次捐款,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十几万都捐给了灾区人民。
作为一个出生入死,参加过百团大战和中央突围的老革命,国家没有忘记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他荣获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他当即把纪念章佩戴在胸前,却把慰问金全部捐给革命老区群众。
沈因洛年事已高,但是他活到老,学到老,他认为应该
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对与身后事,他也很看得开,他要在去世后捐献遗体,为医疗研究做最后的贡献,他可以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个最难最难的事,沈老却完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