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幼多病,17岁患上股关节结核病,腿疾更令她一生行走艰难。38岁做肾切除手术,46岁又患上乳腺癌。她一生饱经磨难,常与疾病相伴。
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
她是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
一、相识相知
1921年3月19日,谢希德出生于泉州市蚶江镇赤湖乡。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一位很有事业心的知识分子,为了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他在母校燕京大学当助教时,由于成绩突出获得助学金,得以前往美国留学。
母亲郭瑜瑾高中毕业后转入厦门大学,不幸的是伤寒病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幼小的谢希德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长。
1926年,谢玉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应聘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执教。
这时,谢希德的父亲已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从小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谢希德亦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她从入读小学一年级就令人刮目相看,功课门门满分,又是全年级第一。
11岁时,谢希德就读燕大附中,在那里认识同班念书的曹天钦。
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开玩笑似地对谢希德说:"你的第一名怕保不住了,我们班又来了一个叫曹天钦的男生!"
谢希德还有些将信将疑,但她渐渐发现,曹天钦确实是一名各门功课都优秀的尖子学生。
果然,学年成绩总评,一向在班上名列前茅的谢希德位居曹天钦之后,名列第二。
失去第一名,对于好强的谢希德来说,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但这一回,谢希德不仅心悦诚服,而且心甘情愿。
原来,他俩的父母都是燕京大学的教师,曹谢两家也你来我往关系不断。
在这一年里,青梅竹马的两人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孩提时代的友谊纯真无瑕,二人都未曾想到,这段友谊竟会使他们共同的人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恋人未满
可不久之后,由于国运和家事变迁,二人就分别了,由于抗战爆发,谢希德南迁,先到武汉,又迁到长沙。
还在燕大校园时,父亲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的精神就给谢希德留下深刻印象,她也养成了酷爱学习的习惯。
特别是经常听到父亲谈起物理系的几个女高材生,引起了她对物理的兴趣,树立了女性也可以学好物理的信念。
在父亲的教诲、熏陶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谢希德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祖国的科学事业充满了由衷的热爱。
1938年,她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从福湘女中毕业后,如愿以偿的考入湖南大学物理系。
正当谢希德满怀对未来学业的憧憬,踌躇满志,准备深造之时,日军开始进犯长沙,湖南大学也准备前往湘西,她又和一家人来到贵阳。
不久,她被诊断患了股关节结核,那好,当时因没有抗菌素药物,只能靠绑石膏,逼迫体内的病菌慢慢坏死。
她不得不含泪告别那尚未谋面的校园,在病榻上度过了4年的艰苦岁月。
对于躺在病榻上的谢希德来说,精神上的寂寞比肉体上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除了看书背英语几乎无事可做,除了家人,也几乎无人交谈。
正在此时她收到了来自北平的一位正读大学一年级的男孩子的信!
原来曹天钦从父母的通信中得知谢希德患病住院的消息后,一股男子汉的责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他想到少年时代,在燕京附中结下的友谊,决定给谢希德以精神上的支持。
他平生第一次给一个女孩子写了一封长信。
谢希德接到千里之外寄来的希望和鼓励,竟意外又惊喜。此后,两地书信穿梭往来,从未间断。
四年的两地书信,为他们二人开辟了一条充满阳光的人生之途。信中他俩探讨学业,探讨人生,回忆往事,展望未来。
不知不觉之中这封封书信,成了丘比特之箭,射中了这对年轻人的心。
爱情的神奇力量终于使娇小纤弱的谢希德摆脱了病魔,走出了医院。
病愈后的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结核病菌虽没有了,但她右侧的骨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这并不能阻止她求学的心。
1942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但由于她父亲调往厦门大学任教,不忍心让体弱多病的女儿远离身边,于是她全家人迁往厦门大学所在地闽西长汀。
不久,行走艰难的谢希德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第三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考入厦大物理系,圆了她的大学梦。
曹天钦得知这一喜讯,其兴奋程度不亚于谢希德本人,他从心底里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天资聪慧、毅力顽强的女朋友而感到自豪。
古诗有云:"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谢希德和曹天钦的相恋、相爱,正是这一名句的写照。二人曾几度久别,几度重逢,最后永不分离,厮守一生。
1946年,曹天钦获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即将去剑桥大学深造,专攻化学和生物化学,临行前来到福建长汀看望谢希德。
这时的谢希德已经大学毕业,出落成一个落落大方的知识女性,近10年的离别,千里传书,朝思暮想,终于相见,两人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按说都是二十五六岁的人了,相恋数年理应成婚,何况曹天钦即将去英国,这意味着又是一次漫长的离别。
但此时谢希德却有自己的打算,她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女物理学家,她还要度过一个较长的学生时代。
曹天钦理解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举行了简朴的订婚仪式。两人相约,当他们都学业有成时,就建立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永不分离。
之后,曹天钦去了英国,不久,谢希德也只身去了美国留学。
按原定计划,曹天钦在英国获博士学位后,先去美国和谢希德结婚,并在美国工作,待谢希德获得博士学位后一起回国。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他们在回国之路面临着层层阻挠。
三、层层阻挠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喜讯,鼓舞了所有的海外侨胞,也激动着这两位游子的心。
他们通过大西洋两岸频繁的信件来往,共同倾诉着对祖国的感情,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互相告勉,一旦学业结束,马上一同启程,回到祖国的怀抱,把青春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51年春天,曹天钦首先获得了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他一面等谢希德,一面联系落实回国后的工作单位。
半年之后,谢希德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体弱多病的困难,也获得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眼看自己的夙愿就要实现了,他们在心中兴奋地筹划着归国的路线、日程的安排。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
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上节节败退后,美国政府悍然宣布: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中国。
接踵而来的是许多传闻:申请回国的中国留学生某某,被美国无理拘留,押进了移民局;获准离境的留学生某某,抵达东京,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跟踪而至,百般威胁……
通向祖国的道路突然被封锁了怎么办?谢希德在宿舍里焦急不安。
这时平日要好的朋友不断来看她,有人劝她留下来继续研究;有人为她安全担心,劝她不必冒险提出离境申请;有人劝他再观望一段时间……
可见,对于谢希德来说,下定回国的决心是十分艰难的。
就连当时远在菲律宾的父亲谢玉铭,在得知谢希德回国的打算后,来信极力劝阻。
他在信中写道:“接来信,得悉你欲回中国,我感到很不妥,我希望你继续留在国外做科研,我不希望你回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
当时谢希德读着父亲的来信,内心异常痛苦。
“中国需要科学”——这是谢希德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现在却劝阻她回国!
她想:“父亲带我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他也是我从小敬佩的人。可是我觉得,新中国虽然还贫穷、落后,却是欣欣向荣,正是我一展身手的地方。”
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怀着对祖国炽热和执着的爱,她还是作出了回国的决定。
看来从美国直接回国是不可能了,那么怎么办呢?他们经过商量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即由谢希德先到英国,然后与那里的曹天钦一起,从英国返回祖国。
1952年3月,曹天钦拍来一封急电叫谢希德尽快来英国,并告诉她,回国的船票已经定好了。
谢希德兴冲冲地来到英国驻波士顿领事馆,想不到在办签证时遇到了麻烦,由于战后英国面临的经济困难,英国就业问题十分严重,为此严格限制外国人入境。
谢希德来到移民局,办事员看了她出示英国的有关部门签署的旅行通行证,又注视着她盘问:"为什么要到英国去?"
谢希德眼珠子一转,果断回道:"我去结婚。"
办事员一听说是去结婚,就觉得没有深入盘问的必要,于是为她签发了出境证明,还说结了婚你可赶快回来。
终于排除万难到了英国,一切都很顺利,他们稍事休整后,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不久,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谢希德报国心切,没有听父亲的话,坚决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但谢希德很爱父亲,希望父亲能理解女儿。
可是,此后任谢希德怎样去信或寄照片,作为大物理学家的父亲谢玉铭教授怎么也不回复,再也不理她了。
对此,谢希德晚年非常忧伤:"回国后一直到他1986年在台湾去世,我没有再收到过他的信,这对我是很伤心的事,因为他非常爱我,在他的遗物中我发现了我们的结婚照,他复印了许多……"
四、共赴患难
顾不得访亲拜友的劳累,顾不得拍打身上的仆仆风尘,谢希德和曹天钦立即投入了火热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曹天青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蛋白质,而谢希德则来到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她决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
谢希德那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谦虚朴实的品格,深厚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56年,对于这对恩爱夫妻来说,真是双喜临门。3月,他们爱情的结晶降临人世,儿子的出生给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欢乐。5月,他们被各自所在单位的支部同意接受为预备党员。
然而,生活之路总是曲折的,挫折和磨难总是难免的。这以后,在人生的旅途中又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次别离。
1
由于新中国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需要,谢希德被调往北京大学,担负培养物理学高精尖技术人才的任务。
这个任务把她置于两难境地,眼前是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与过度操劳的丈夫,背后是国家的需要和召唤。
夫妻却心心相通,都选择了后者,曹天钦果断挑起了又当爹又当娘的家庭重担。这一别就是两年多,直到谢希德因工作过度劳累而患肾结石被批准回上海看病,夫妻才终于团聚。
和十几年前一样,这次她又从丈夫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支持与悉心的爱护和照料,恢复了健康。
可好景不长,在1966年初夏,多病的谢希德又患上了可怕的乳腺癌。
这一次又是由于自己的毅力和丈夫的支持,谢希德怀着不愿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决心,怀着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再做贡献的愿望,再一次战胜病魔,手术也获得了成功,她的身体一天天恢复。
但意想不到的是,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从北京袭向上海。
2
那些人突如其来地冲进了他们的家,曹天钦和手术后刚两个月的谢希德被拉出去,他们遭到了非人的对待。
不想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才遂报国之志的科学家夫妇,此时却成了特嫌分子,他们为此吃尽了苦头。而最让他们痛惜的是,珍藏了十几年的数千封两地书信被焚为一炬。
夫妻两人都进了牛朋。从1968年至1972年的4年中,他们不能见面,不能通信,儿子寄人篱下,信息全无。这是他们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次离别。
期间谢希德的癌症有了转移,开始接受化疗和放疗,无论如何艰苦,他们都不曾对当年回国生出后悔的念头。
谢希德靠着坚强的意志,靠着和丈夫共同度过漫漫人生长路的信念,她忍受了痛苦的磨难,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终于战胜了病魔,坚强的活了下来,10年,20年,30年……
后来,在粉碎敌人阴谋的锣鼓声中,他们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事业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1980年11月,他俩同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夫妻俩尽其所能,开展课题研究,带研究生,进行国际交流。
谢希德在推动中国的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科学方面功绩卓著,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曹天钦则对肌肉蛋白及其他多种蛋白体系作了系统研究,并获突出成就,是肌球蛋白烃链的发现者,在我国率先运用蛋白质化学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植物病毒并获多项重要发现。
夫妻俩均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五、最后遗愿
2000年3月4日,早晨的阳光悄悄透出暖意,在上海华东医院,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谢希德与世长辞了,病房里里外外堆满了鲜花,人们无法相信如此鲜艳的花朵,竟留不住她缓缓离去的脚步。
心力衰竭和呼吸困难的谢希德临走前曾对儿子作最后交代:"一定要把我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5年前,她的丈夫曹天钦也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国家。
谢希德剪下丈夫的一缕头发,葬在龙华烈士陵园,如今她随丈夫而去,他俩美丽的灵魂从此又可以无牵无挂地相聚了。
写在最后:
谢希德和曹天钦夫妇,在祖国一穷二白之时义无反顾的报效祖国,感动!
上一代科学家,不少人为了祖国,冲破层层险阻回国奉献,度过风雨兼程的一生。
他们的信念与情怀,爱情与担当,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应该是最大的流量明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