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连接、跨越、拓展
一座座桥梁,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连接着历史与现实的时代变迁
平凉公路桥梁的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桥梁艺术作品
有最早修建的公路桥梁——泾川汭河木桥;有最早的石拱桥——平凉八里桥;有最早的砖拱桥——静宁西河桥;有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平凉城区中山桥;有上世纪50年代甘肃省最长石拱桥——泾川长庆桥;有甘肃省第一座扁壳桥——洪沟门桥;有少筋微弯板桥代表——灵台达溪河桥;有素混凝土块空腹式拱桥代表——静宁狗娃河桥;有新时代组合式、大跨度、高墩桥梁典型代表G70福银高速泾河特大桥、S28灵华高速散花沟特大桥……
我们一次次突破跨度、高度、长度,让无数桥梁作品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它们于历史的时空里汇聚在平凉,连接大塬沟壑、跨越山川河流,让无数天堑变为通途
它们集自然和人文、社会、人民需求于一体
将平凉儿女的梦延向远方,将陇东黄土的歌唱响中国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每一根梁柱都镌刻着奋斗的精神
是开拓创新,也是一往无前
于桥梁间,在交通里
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桥横贯东西、飞架南北,还有传递民生的温暖心声
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坚实、刚毅,还有平凉公路桥梁发展的脉搏跳动
通过一座座桥梁,我们
见证着匠心独运、见证着奋斗不息,见证着幸福生活
“桥”见匠心、“桥”见奋斗、“桥”见发展、“桥”见幸福……
今天,平凉公路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桥”见平凉》第九期,敬请关注!
平凉城东关有座中山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些许关于中山桥的记忆。作为曾经平凉地理标志与地标建筑的中山桥,承载着几代平凉人的历史记忆、情感认同和乡愁归宿。
严格意义上说,中山桥是平凉纸坊沟流水上的桥,始建于明初,原名“太平桥”,赵时春在《平凉府志》中记:“而既东郭新街厢之中,桥曰太平,水曰小谷—即浚谷也,谷高数丈,郡南山诸泉汇也”。“又东为太平桥,浚谷水自西之东而北折者也,有重郭环之。桥东为太平厢,未里许为儒学厢,以县学建于南也。北为税务厢,税课司居之。嘉靖十一年,迁王府日邸店为多,颇间以军民人士之居。”。
民国14年(1925年),冯玉祥驻军平凉时,了解到纸坊沟水患十分严重,每到雨季,两岸及船舱街一带常被洪水淹没,百姓叫苦连天,就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经与地方协商,在冯玉祥倡导下,各界群众募捐集资,经过精心设计和六个多月的施工,一座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的桥梁于1927年9月竣工。建成的这座新桥,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颇为大气,曾是平凉街头一道靓丽的景观。上有传统楼阁式桥顶,桥面四角,有四个小店铺,南北两面是木质护栏,行人可驻足凭栏远眺,东西两面各有三孔拱圆形正门,桥体、桥墩及护坡均用石条砌筑,桥型为亭阁式纯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檐椽、檐板、明柱及栏杆等雕饰华丽,两旁设有售货亭,该桥的建成,既避免了洪水淹没船舱街的危害,也为夜晚无处归身的穷苦人提供了睡宿之便。
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遂将此桥改名中山桥,正中匾额上面镌刻冯玉祥亲笔题写的“中山桥”三字,桥所在的街道也改为中山街。一时间,中山桥及中山街成为平凉最繁华的地方。中山街两面门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如织。中山桥成为平凉地标性建筑,是人们浏览留影,饮茶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驻军、商人等头面人物邀请各剧社名旦听戏找乐。到了年关,桥上张灯结彩 红红火火,莺歌燕舞。中山桥西就是平凉城,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成为商旅行客向西进入平凉城的必经之道,因此作用独特、地位重要、影响深远。
中山桥见证了平凉城的漫长发展过程,是平凉历史的见证者、承载者、讲述者。见证了近代以来影响平凉历史深远的大事变。“太平桥”改名“中山桥”后,军中的共产党员也在平凉树起革命旗帜,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党组织,平凉成为陇东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点燃平凉革命星火,从此红色基因注入平凉人民血液中,改写了平凉历史,中山桥也成了一座革命的桥。到了1938年至1942年,日本侵略军妄图切断西兰公路运输大通道,阻止苏联援华物资进入抗战前线,多次派出飞机轰炸平凉城,中山桥周围因商贸活跃、人员集中成为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平凉人民奋起反抗掀起全民抗日救亡高潮,无数青年从中山桥向东出发,沿着西兰公路奔赴抗日前线,谱写了平凉人民勇担民族大义的慷慨英雄壮歌。
1950年中山桥进行小型维修,1956年改建为1孔16米石台木拱桥,车行道净宽11米,人行道2x1.5米,沥青桥面。1971年10月,又改建为长16米,宽13米,人行道2x2.5米的1孔拱桥。1993年的“两通两达”掀起平凉城乡建设高潮,中山桥被迅速变宽、变长的道路和拔地而起的商贸建筑淹没,中山桥由地标建筑逐渐演变为平凉城市丛林中的一个小小的点,然后逐步消失于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之中。
今天的平凉城白天熙熙攘攘车流如织,晚上霓虹灯影流光溢彩。一座崭新的城市正从春华楼、人民文化馆、百货大楼的历史光影中脱颖而出,它的成长故事也是中山桥的故事,它的发展速度也是时代的速度,一湖一桥、一砖一瓦,无不在讲述着、絮叨着平凉社会经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编 辑 | 姜康康
责 编 | 赵燕子
编 审 | 王晓妮
终 审 | 李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