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本是曹操对孙权的赞美之辞。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曹操在濡须口之战中对孙权的敬佩,以及对其治军有方的认可。
公元213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但面对吴军的顽强抵抗,双方陷入胶着状态。在与孙权对峙一个多月后,曹操无奈之下避战不出。孙权巧妙运用水军包围曹军,成功俘获三千余人。曹操眼见形势不妙,于是放弃了继续战斗的念头。
孙权多次邀战未果后,他亲自驾船进入曹营。曹操误以为孙权是来视察自己军队的,遂下令整顿军阵,严禁乱箭射击。然而,孙权在曹军中游走五六里,见曹军依然畏战,便在返回途中让船上的乐队奏响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看见孙权的军队纪律严明,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赞美的背后,曹操对孙权的敬佩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孙权年仅十九岁就继承了江东大业,成功继承父兄的事业并使之井井有条,展现出出色的治理才能。其次,在濡须口之战中,孙权能够巧妙运用水军,化解曹军的攻势,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智慧。曹操深知在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相继离世后,孙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但孙权成功继承江东事业,使曹操对其刮目相看。
然而,这句赞美也带有一些隐晦的意味。曹操在此时与孙权的对峙并不占优势,看着孙权的部队纪律严明,曹操或许不禁想起了其他与自己同时代的势力。对比中,曹操或许也联想到了刘琮,刘琮在荆州临危受命时选择投降曹操,使得曹操得以轻松获得荆州。然而,曹操对刘琮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不过是将父亲留下的基业轻易送给他人,这种行为在曹操看来是一种败家的表现。因此,曹操在赞美孙权的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刘琮的不满和轻蔑。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句话的后半句揭示了曹操对刘琮的贬低。在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率军南下,荆州面临严峻考验。在曹操的部下劝说下,刘琮选择开城献降,未发一兵一卒直接投降曹操。这一行为使曹操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荆州,虽然对曹操来说是一大胜利,但他对刘琮的行为却既高兴又鄙夷。
曹操认为刘琮将父亲留下的基业轻易转交给他人,是一种不负责任、败家的表现。荆州与江东地理相邻,都是曹操南下的必经之地,曹操对比孙权部下严明的军纪,不禁对刘琮的行为产生了一些负面联想。因此,“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句话实际上是曹操对刘琮不屑一顾的表态。
总体而言,曹操在这句名言中通过对孙权的赞美,巧妙地表达了对治军有方、军事智慧出众的孙权的敬佩。同时,他通过与刘琮的对比,暗示了对刘琮轻易放弃父亲留下的基业的不满和轻蔑。这句话成为后来文人歌颂孙权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曹操对人物品质的独到见解和对真正英雄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