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则天为何选择李显而不是李旦当太子?只因武则天和朝臣私心作祟
创始人
2025-07-12 15:32:46
0

要说历史上最乱的朝代那一定非唐朝莫属,不得不说,唐朝虽然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盛唐的美誉,但唐朝的乱也绝对称得上是独一无二了,尤其在唐朝前一百年的时间里,儿子造老子的反,哥哥抢弟弟的女人,儿子私通自己的庶母,妻子霸占丈夫的江山,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在唐朝才会同时上演。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继位成为唐朝新任皇帝,但是李显这个皇位刚刚坐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被其母亲武则天以昏聩无能的罪名废除,继而改任李旦成为大唐王朝新的接班人,李旦虽然名为皇帝,实际上真正的权利却始终都在母亲武则天的手里。

六年以后,随着武则天权利的巩固,最终踏出了登基称帝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做了六年傀儡皇帝的李旦被迫退位,历史正式进入武则天时代,尽管武则天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了唯一的女皇,但是在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却属实犯起了愁,最后经过多方面的权衡利弊,再加上朝臣的一致建议,决定迎回被废黜的李显,重新成为太子。

但是李显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个人才能,论威望和能力比起自己的弟弟李旦要相差甚远,唯一比李旦强的就是具有年龄上的优势。事实上到了武则天晚年时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立李旦都要比立李显明智的多,但为什么武则天和朝臣最后却一致的拥戴远在房州的李显为太子呢?这就不得不从武则天和朝臣的私心进行说起了。

武则天跟两个儿子李显、李旦的恩怨情仇

武则天除了废掉李显的皇帝之位以外,其他方面跟李显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恨,曾经从他手里夺走的东西最后再还给他,这种母子之间的芥蒂是可以弥补的。

但是比起李显,武则天和李旦的矛盾却要大得多,囚禁宫中六年之久,抢走他的皇位,禁锢他的自由,杀害他的两位妻子,这每一件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鉴于母子之间的这种恩怨,武则天联想到一旦李旦将来成为皇帝,九泉之下的她都会被李旦掘坟鞭尸。

入土为安一直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武则天可不想在百年之后成为一个没有“家”的孤魂野鬼,预防起见,她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尽管李旦很有能力,但是对不起,影响到自己的身后事,只能舍弃你,选择李显。

朝臣选择李显舍弃李旦的私心

千万不要说那些朝臣选择李显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其实当时在他们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因为这些年武则天对李唐势力的一味打压,凡是心向李唐的臣子轻则流放、重则处死,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百官谁还敢跟李旦来往。

百官对李旦退避三舍已经是轻的,更有的官员为了表示对武则天的忠诚,不惜故意贬损李旦,随着对朝堂几次的政治清洗,如今大部分官员都是武周朝入仕,将来如果李旦成为皇帝,这些人就是武周遗臣,势必会被清洗。

是人就会有报复的心理,别看李旦现在对上尊敬、对下礼遇,万一真的掌握大权后原形毕露,那他们这些人都会吃不了兜着走。曾经对他有所怠慢者一律报复,凡是曾于武氏结交者一概免职,那时有几人还能保住富贵?弄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但是对于李显就不一样了,李显和武则天的矛盾,说到底那是他们母子之间的事情,他们的家事就让他们关起门来自己解决吧!跟他们这些臣子是扯不上什么关联的,自从李显被废后,流放房州贬为庐陵王,跟朝堂、跟百官没有任何的矛盾冲突。

远朝堂则远是非,无所亲亦无所仇。李显立,万众皆安;李旦立,万众则险。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武则天和文武百官选择立李显而弃李旦的原因,说到底,都是他们各自的私心作祟,也是人性使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帝国,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形态,通常指那些人口众多、国土广袤、经济军事实力雄厚的国家。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
扬清风正气!广州持续深化骆秉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骆秉章是清代广东籍少有的正一品官员,首倡洋务、力行禁烟、为官廉洁、勤...
原创 不...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虽然只坚持了短短的14年,但这场农民运动...
原创 判... 近代的战争历史恍如昨日,人们在庆幸出生于和平年代时,更多是内心深处对军人的崇拜和感激,假使国难当头不...
石景山区博物馆之“玻璃钵” 随着1965年7月,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夫人华芳墓的发现,一批珍贵且精美的器物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为研究...
原创 宋... 引言 宋夏战争爆发以来,宋朝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常常败多胜少——章楶在元祐六年(1091)二月至元...
原创 一... 要说东北是中国的大后方,可能好多人还没能反应过来。东北是大后方?东北不是前沿阵地吗?大后方不应该是大...
原创 解... “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这句话,在解放战争时期,简直成了陈毅老总的一句口头禅。不管任何人向...
「天天成语」(45)两鼠斗穴 ...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新闻网 【典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道远险狭,譬之犹...
原创 1... “经9月4日晚三度谈话,思想已通,仍回第十纵队工作。” 1948年9月5日一早,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