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借农民军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统治的良机,获渔翁之利,一举进入它们几十年不能逾越的山海关。在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之时,清廷顺利的占领了北京,开始了它对中国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
但我们要知道,占领北京不等于就是统治了中国,清廷还是通过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才最终统一了全国。占领北京,只是它们统治中国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行动才真正决定了它们是否能够统治中国。
在其定都北京之时,势力范围只及京畿一带而已。李自成退守关中,南明守淮偏安,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基本上属于各势力的缓冲地带,各方都没能予以有效的控制。
对于清廷来说,它是力不能及。李自成是需要收缩战线,以应对满清可能的攻击。而南明政权则不同,它纯属混日子型的。这三个阵营中,满清和大顺军的目标都是以对方为最大对手,但满清同时也将南明视作进攻的对手。南明的战略就有些模糊和摇摆了。
在得知满清入关后,南明第一的反应就是认为这是吴三桂借兵替崇祯报仇,无不大喜过望。它们因此制定了“联虏平寇”的政策,并派使团北上犒劳清军。不料不但清廷不予以承认南明的合法性,还扣留了使团人员,吴三桂也拒绝了南明的官爵和封赏。面对如此的情形,南明政权从弘光帝、史可法到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还是在一厢情愿的执行“联虏平寇”的政策。
但出于对清兵可能南下的考虑,南明政权内部出现了一种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守河待变的策略。就是如此,它们也没能认真予以准备,并付诸于行动。后在史可法再三努力之下,四镇之一的高杰终于率军北上,欲渡河收复开封等地,却不料被叛将所杀,南明唯一的一次主动行动就此流产,之后它们只会眼看着满清击败李自成后,将战争机器转向了自己。
其实满清的军力并没有它们自己吹嘘的那么强大,它们之所以能够入关,完全是趁火打劫,窃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在李自成和吴三桂火并之后,满清发动突然袭击击败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在初步稳定了局面之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狂妄不已,准备同时发动对李自成和南明的进攻,以完成对于全国的征服。
当时的李自成虽然一路败退至关中,但其主力尚存,战斗力不可小觑。而南明政权占据着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民力丰富、兵源充足,综合实力最强。不可一世的满清贵族,它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早有准备的李自成,在关中厉兵秣马,决心给清军一个颜色。
1644年十月初一,清廷命豫亲王多铎南征,进攻南明政权。同时,命英亲王阿济格于十月十九日出兵,自塞外入陕北,向李自成发起攻击。两路清军几乎是同时出动,关内的八旗兵可谓是倾巢而出,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实际上,这过于自信的行动,差一点就将改变历史。
李自成自返回关中之后,一直精心准备,力图打一个翻身仗,他得知清军的动向后,决心集中兵力与清军在陕北狠狠的打一仗,煞一煞清军的锐气。而南明政权虽然不愿意与满清作战,但其战争潜力不可小觑,一旦正式开打,清军难说定有胜算。清廷不切实际的军事计划,眼看着就要使其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但历史的诡异就在于此,一个不大的举动,结果却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正当两路清军相继离开北京之时,一支两万余人的大顺军渡过黄河,发起了局部的反击。它们连下济源、孟县,并围攻怀庆,一时间河南河北等地震动。多尔衮接到河南的告急,急令多铎迅速改变进军方向,先救怀庆,再攻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
李自成正欲率军北上榆林与阿济格决战,不料却传来了多铎西进,潼关告急的消息。几经犹豫,他选择了救急,前往潼关与清军作战。最后,在多铎和阿济格的夹击之下,李自成于1645年正月十八自西安败走襄阳,放弃了苦心经营的关中地区。
而此时的南明政权,却依然在醉生梦死,坐观清军和大顺军的殊死搏斗。面对清军主力云集关中,河北山东防御空虚之际,南明一箭不发,一兵不动。更有甚者,认为清军在为己复仇。但很快它们就尝到了苦头,清军在击败李自成后,迅速的转头南下,最终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
对于满清狂妄的南下策略,从结果看只能说它们的运气太好了。如果不是南明的鼠目寸光,如果不是大顺军地方武装反击造成清军的战略改变,如果不是清廷及时的战略调整,那么历史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局面。但历史不能重写,面对这无情的结局,我们只能是感叹于世事的无常,痛惜于天下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