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网上流行起来这样一个说法,当年民国时期,很多的广东议员在国会中,在选择订立国家官方话语的时候,大多数广东人都希望广东话,也就是粤语能成为官方语言,而且他们在国会中占有大多数的席位,所以投票的话一定是能够的,但是由于当时我们的国父先生觉得北方人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而且北方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中心,所以还是以北京话为准把,就这样粤语就仅仅差一点点就成了国语。
虽然很多人都在传这个故事,但是我们只要稍稍一想,就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国父先生在位时,只是临时大总统,而且时间很短,没多久就让袁世凯把果实拿走了,所以国会的组成与建立都是由袁世凯来进行的,而且没多久,他就把国会解散了,根本来不及制定这些,再说了袁世凯自己是河南人,而且一直在北京当官,怎么可能把一个地方语言当成是国语呢?估计他自己都不会说粤语吧。
还有就是,袁世凯当时成立的议会,参议院的议员每个地方都是十个,所以广东、广西也一共只有20人,众议院呢,是按照各地的人数多少来决定议员人数的,但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是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他们的议员才有46个人,更不用说广东了,要占到投票的大多数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实真是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没有在国会上讨论那种语言作为国语,但是确实是有一次会议专门来讨论读音的,这是有当时的教育部组织的,在民国成立第二年的时候,但是的教育部一把手蔡元培,他召集了一帮人来开会,知道蔡元培的人都清楚,这是一个十分重学问的人,对待教育十分的严谨,当过北大的校长,让北大现在都为他骄傲,但是他却是江苏人,所以他肯定是找了一些自己在江苏的教育大家们,所以当时一共找来50多人,江苏的就有17个,所以肯定最有可能的怎么也是江苏话了。
但是事实却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开会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用北京话为国家的基础语言,在这场会议在中,只是一个一个把字拿出来,看看读音是不是和大家想的差不多,所以结果出来国语其实就是北京话。虽然会议进行的不是十分的顺利,因为一些矛盾,蔡任命的两个主任竟然辞职了,但是还是有了投票的结果,最终留下了一本书,但是由于当时的政局十分的不稳当,所以没有机会发布。
直到1917年的时候,这本国音字典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后来北平话就成了官方的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