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比他大16岁,为何给他写信却自称为“弟”
李奕明
先看毛主席写的这封信:
“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甚盼时赐教言,匡我不逮。敬颂撰祺!弟毛泽东三月二十九日二十四时”。
这封信猛一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普通中有不普通之处,关键是落款中那个“弟”字。因为毛主席比此人大16岁,为什么自称为“弟”呢?
毛主席这封信是写给范长江的。对,就是那个曾当过《人民日报》社长,被誉为“新闻巨子”的范长江!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1970年10月23日),男,原名希天,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范长江从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3000公里,真实记述了当时中国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客观报道了红军长征踪迹,表达出对红军的同情和敬意。
1937年2月9日,范长江来到延安。当晚,毛主席在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通过这次谈话,范长江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与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范长江回到上海后,撰写了一篇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发表在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显著位置上。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双十二’事件之发生,实以东北军为主体,陕军为附庸,共产军以事后参加之地位,而转而成为领导的形式……现在共产党之转变,在西北已有不少事实为之证明,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认为中国不能倡导人民阵线,盖人民阵线为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以统一的力量防卫国家之生存……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同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当天上午,从西安回来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下午,他在每日必看的《大公报》上看到这篇文章。文章中所写的“西安事变”真相和团结抗日的主张,与他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顿时勃然大怒,当即叫来执掌大公报的张季鸾大发雷霆。而远在延安的毛主席看到范长江的文章,以及他后来连续发表《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一系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通讯,却十分高兴,对范长江的人品、才气敬佩不已,随即就给范长江写了这封信。
范长江到延安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28岁。毛主席当时已经44岁,范长江比他小得多,他不可能看不出来。那么,毛主席为什么称范长江为“先生”而又自称为“弟”?从范长江的履历得知,范长江是1939年加入共产党的,1937年的时候,毛主席是把他当做朋友看待的。在朋友面前,毛主席和范长江以兄弟、师生相称,并自谦降格,这充分反映出毛主席的人格力量。
之后,毛主席和范长江有了进一步的交往,1938年2月5日毛主席又给范长江写了第二封信,这时离范长江加入共产党只差一年时间了,开头的“先生”称呼没有变,落款中的“弟”字却不见了。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第二封信。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范长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