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的神器“息壤”到底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7-11 10:02:20
0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远古时代的人类分布在相距遥远的五大洲,由于交通条件有限和航海技术的滞后,彼此之间几乎是没有交流的。然而,各大洲的不同族群却传承着一个惊人相似的传说:史前大洪水。在许多古籍中,对于大禹治水的方式和形式都有所涉及。大禹最常用的治水手段之一是使用“息壤”。在《山海经》中,“息壤”被描述成一种具有神奇作用的土壤,因为它“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也就是说,这种被称为“息壤”的土壤本身可以自动无限生长,因此用它来阻挡洪水是最理想的方法。我们都知道,鲧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采用了“堵”的方式,而大禹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疏通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洪水只需要疏通就能解决吗? 常识告诉我们,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洪水只需要简单地疏通,那么在人类文明史上,就不会出现拦洪堤坝这个工程了。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堤坝系统的文明之一。那么,为什么在许多治水的故事中,将用“堵”的方式治理洪水的鲧作为反面教材和失败典型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息壤”究竟是什么东西。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息壤”绝不是《山海经》中描述的那样可以无限自我生长的土壤。这种说法纯粹是神话虚构,并且干扰了事实真相。在《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禹乃以息土填洪水”。这句话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大禹后来也是用“息壤”治理了洪水。这就可以断定:“息壤”绝对只是一种普通的东西,而鲧之所以被处死,与神器无关,而是因为他的盗用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推测出“息壤”的本质。在尧舜时代的上古时期,“息壤”很可能就是“耕地”。在那个时期,农业技术非常落后,因此适合耕种的土地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息壤”两个字的涵义就是适合耕种的土壤。所谓的“鲧”盗取了尧帝的神器,最终遭到惩罚,很可能是因为在治理洪水时,鲧未经尧帝批准,私自动用了公家的耕地,触犯了法律,最终在鱼渊被处死。因此,鲧治理洪水并没有失败,只是在治理过程中犯法,这是他自找的苦果。鲧的儿子大禹才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因为如果父亲因为动用了所谓的神器而被残酷杀害,大禹怎么可能不顾杀父之仇呢?

大禹在后来治理洪水时继续使用了“息壤”,但肯定不会再是“盗取”的了。中国很多上古传说故事中,有很多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由于年代久远,经过后人不断演绎,很多质朴的历史都披上了神话的外衣。虽然这样的做法扭曲了原本的历史真相,但也不能一味地加以批判。因为在没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很多先人的事迹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才得以传承的。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神话的色彩会赋予故事更多的趣味性,确保了故事的广泛传播。现在,我们对于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仍然怀揣着对祥瑞和吉祥的向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假... 如果没有当初的侵略者,清朝也是苟延残喘,可能灭亡的还会更快一点。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清朝所面临的问题。 ...
原创 王... 在《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的第78章中,我们聚焦于司马集团篇的第十章,深入探讨了“王与马共天下”...
原创 晋... 楔子:李治,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小名稚奴,受封晋王。因体弱多病,幼年丧母,再兼善良孝顺...
原创 世... 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时期波澜壮阔,对中华帝国的巩固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原创 官... 官渡之战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曹操奇袭乌巢,而在此之前,曹操方虽然累计小胜,不至于...
明代绿釉刻花天童赐福梅瓶 明清时期,御窑大放异彩。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1424),在1403...
原创 明... 近现代史上的一场巨大灾变,一直以来都扑朔迷离,被历史志书扣上“王恭厂灾”的帽子。据传言,这场灾变的起...
原创 南... 原创不易,敬请支持。 相关视频 : 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那么厉害,为何都不曾踏上意大利半岛半步? 历...
原创 1... 1952年,中国竟然放弃对日本索要战争赔偿200多亿美元。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争议,明明日本发动的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