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代时期,商汤刚刚建国,中原地区迎来了一场严重的干旱。这次天旱持续了整整七年,河流枯竭,井泉涸竭,大地一片焦黄。人们叹息不已,商汤尽管用尽各种方法,却无法得到盼望的雨水。与此同时,在伊水河畔不远处,有一位名叫伊尹的贤明之士崭露头角。尽管伊尹出身卑微,但他聪明勤奋,志存高远。他深入研究了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商汤屡次请求雨水,却屡屡无果。商汤认为伊尹智慧超群,决定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伊尹比喻治理国家如同烹饪,需要调和适量的佐料,不可急躁也不能懈怠,必须恰到好处才能办好事务。商汤深受启发,感觉伊尹的智慧非常可贵。于是商汤虚心请教伊尹解决干旱的方法。 伊尹建议在田间开凿井,灌溉农田以抗旱,然而这只是解决了局部的旱情,对于整个地区的旱情效果甚微。当时商代的生产力低下,且为迷信的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界的现象是神灵的意志。商汤未能得到雨水,只好求助于天神,但天神无言,只有通过巫师这一专门传达神意的人来传达。商代的巫师大多是男性,有些少数则为女性。巫师在祭祀时通常使用卜卦的方式,最初使用野兽夔的骨头,后来多用牛的胛骨,再后来使用龟的腹甲。商汤听从巫师的建议,进行了卜卦,但结果却不吉利。巫师告诉商汤,可能是由于“旱魃”妖魔作祟,建议商汤扮成旱魃晒太阳或用火烧之,以驱走旱魃,引来雨水。商汤顺从巫师的建议,但仍未见雨水降临。 面对种种无果,商汤只能亲自到野外祈求雨水。他沐浴清洁,剪去指甲,虔诚地祈祷,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导致了天灾。商汤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了百姓的同情。不久后,天降甘露,百姓们由衷地相信是商汤感动了上天。商汤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求雨,命令伊尹创作了一支名为《大濩》的乐舞。 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阶级分化随之而来,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大夏王朝,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商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商汤命令伊尹创作的《大濩》表明了夏商舞蹈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紧密关系。 在夏商时期,娱人和娱神的表演行为开始形成,夏商舞蹈主要是歌功颂德。奴隶们以乐舞为生,将舞蹈的表现范围和技巧提高到新的水平。虽然一些乐舞用于政治斗争,但也保留了一些反映先民淳朴生活的元素。总体而言,夏商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为社会制度的演变提供了历史背景,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通过神秘的卜卦、祭祀和求雨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