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惨而壮烈的抗日战争史中,中华儿女艰难奋斗了14年,终于将敌军击退,百姓得以解脱。我们痛恨日本侵略者,更痛恨那些煽动百姓对抗中国的日本军官。
日本军队有着清晰的等级划分,人们最熟知的官衔应该就是大佐了。那么日本的“大佐”相当于我军什么军衔,为何日军不当少将而要争抢着当大佐呢?日本军衔
日本也曾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唐朝,日本的实力远不及中国。
为了学习中国的各种文化,日本政府多次派出遣唐使来访中国,并从中国带走了不少东西。
在进行了多方学习后,日本天皇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突飞猛进。
得意洋洋的日本政府便觉得自己有了征战世界的能力,日军铁骑开始踏入周边国家。
要想在对外战争中赢得胜利,就需要有军队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日本便开始招募军队,从军队中选拔有能力的领导者,并相应地制订军队管理政策。
最初,日本向快速发展的西方国家学习,将西方国家的军队编制引入自己的国家。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西方国家的政策并不完全适合于日本。
因此,日本天皇便在西方国家的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将军队军衔区分为将、佐、尉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分为大、中、少三类。在日本严格的阶级制度下,每个等级之间都有着难以逾越的横沟。
同日本的军衔划分相似,中国的军衔同样划分为将、校和尉,每个等级分工严格。若要对比一番,日本的大佐就相当于中国的大校。
但与中国大校不同的是,大佐是正面作战部队中的最高将领,在特殊情况下,日本天皇会直接赋予大佐更高的权利。
于是,大佐可能会担任更高一级的官职,军衔等级也会相应比大校高一些。
大佐地位
一般来说,大佐在日本军队中主要会担任联队队长或参谋长的职务。身为联队队长的大佐可以调动5000人左右的兵力。而身为参谋长的大佐则与将军一样处于大后方,为部队作战出谋划策。
由于将领、大臣和天皇都不直接参与作战,在战争第一线,冲在前方的都是大佐及其率领的部下。
因此,在作战部队中,士兵们都习惯听从大佐的指挥,大佐也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处于战争大后方的将领们不会真正参与到战争中。
少将及以上的将领们在军中的职位虽高,但威信却不高,总有些将士会觉得他们都是些花拳绣腿,没有真本领。
而反观大佐,由于他们一直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不仅能为大家出谋划策,还会亲自率领士兵上阵杀敌。
大佐的作战能力在战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他们在军中的威信会比少将高一些。
并且在对外作战的过程中,军队的信息不可能会实时传递到大后方,将军及参谋长的指挥势必会有些许的延迟。而在这个时候,大佐的地位就体现了出来。
在面对危急情况的时候,大佐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下令,士兵们便在大佐的领导下与对方周旋,直至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当少将当大佐
在日本军队中,将军作为军队中的至高领导者,拥有着显赫的名声和地位,而佐则位居将下。作为领导者,少将及以上领导者无需亲自到前线指挥,他们只用安稳地待在大后方。
而大佐位居少将之下,他们需要带领军队冲在最前方,时刻都会面临生命危险。虽说大佐的地位并不算高,但神奇的是,日本军队中想要当大佐的人数不胜数,竞争人数甚至超过了少将。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将军一般都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在日本天皇统治时期,幕府的能力超过众人,甚至将天皇的权力架空。
虽说后期天皇权力回归,幕府也开始走下坡路,但其势力不容小觑。
而将军作为军中统帅,身份地位不用多说,幕府及其他大臣们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荣耀傍身,便将家族后辈们推上了将军宝座。由此一来,将军成了大家族争抢的职位,普通家庭的士兵根本没有机会当上将军。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大佐在正面作战部队中地位崇高。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大佐能够亲身参与到正面战场,人们亲眼看到大佐的作战能力,自然会心服口服。
对于日本士兵们来说,他们参军自然也想着建功立业,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让百姓们记住自己的丰功伟绩。那么他们就必须要像大佐一样上阵杀敌,而不能隐藏在大后方。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大佐拥有更多的实权。在1939年之后,日本的陆军师团对自己的部位进行了整编,在整编的过程中,少将的权力被相应地削减。
曾经一个陆军师团中会配备两个旅团和四个联队,其中旅团由少将管理,而联队由大佐负责。但在整编之后,陆军师团取消了旅团,这让少将在军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虽说陆军师团还为部分少将保留了军之职务,但这些职务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少将在军中权力也逐渐被架空。由此一来,少将的发展空间还不如低一级的大佐。
综上来看,“不当少将而争大佐”局面的产生也有着现实原因,毕竟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日本人的头脑被战争思想控制,大佐反而成了最好的选择。
当然,对中华百姓来说,在了解日本军衔等级的同时,自然也不能忘却日本的罪行。过去,日本人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尤其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如今,中华大地家国安宁,只希望日本政府能正视自己过去的错误,让百万英烈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