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玄机
创始人
2025-07-10 19:31:55
0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曾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之变是北宋王朝的耻辱,金兵攻取北宋首都,俘虏赵家皇室。面对金兵的强势攻击,朝廷竟然毫无抵抗之力。

何其讽刺,一国之主竟然是酒囊饭袋,沦为阶下囚,在金国的土地上屈辱得死去。

说起赵匡胤,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历史谜案“斧声烛影”,他死亡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直到被司马光道破玄机。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唐王朝灭亡之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仅中原地区就先后出现了五个藩镇型的朝廷。中原之外,还有十个割据政权。

这就是历史书上所写的“五代十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分裂时期,各个政权的建立都伴随着不断地纷争战乱。

中原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是众位野心家眼中的香饽饽。中原的五个藩镇朝廷轮番登台,争抢中原舞台的中心位。按照政权的先后顺序排列,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政权更迭快,意味着战乱不断,中原生灵涂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亟待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解救他们。

赵匡胤就出生于后唐时期,赵家是官宦之家,祖父曾是唐朝时期的官员。唐朝覆灭之后,他们那些老臣被新主留下。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他出生时就和《还珠格格》中的香妃一样,体内自带异香,所以他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名叫香孩儿。

赵匡胤出生没几年,他的弟弟赵光义出生。兄弟二人年龄相仿,从小一起玩耍,赵匡胤担任起哥哥的责任,处处礼让关心弟弟。

赵匡胤懂事,家人没费多长时间陪伴他。赵光义却不是,小时候哭闹不止,只有母亲杜氏抱着才能止哭。所以相比于独立的赵匡胤,杜氏更喜爱离不开自己的小儿子。

赵家底蕴颇丰,即使身处乱世,赵家子弟仍没吃多少苦、受多少难。政权更迭,为官不易。不敢成为皇帝的心腹,怕被下一个君王清算,在官位上也不敢不作为,怕被这任君主清算。

在那样的条件下,官员都自身难保,还谈何为民着想。赵匡胤的父亲急流勇退,闲赋在家,教导两位兄弟功课。父亲有大才,四书五经、兵法谋略只要是他知道的,全都传授给他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后汉初期,赵匡胤选择游历四方,开阔眼界。在游历之时,他栖身于襄阳一座寺庙中,庙里的和尚在相面算命方面造诣颇高。

甫一见到赵匡胤,便看到了他眉宇之间的紫色祥瑞之气。在古代,紫色最为尊贵,紫气在赵匡胤眉宇间显现,可想而知,他就是命定的天子。

不过天机不可泄露,和尚并没有告诉赵匡胤他的宿命,仅一笑置之。与赵匡胤交谈中,和尚了解到他心怀鸿鹄之志,不愿碌碌无为一生,但是仅凭自己微薄之力,恐怕难成大事。

和尚遂劝他投身军营,为了国家大义,为了解除民众百姓之苦。赵匡胤听从建议,投身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

赵匡胤精通兵法,屡立战功,深受郭威赏识。公元951年,郭威掀翻后汉,在开封建立后周政权。

后周建成后,郭威不仅要处理政事,还要带兵抵挡外敌侵略。再加上他打仗时留下了不少暗伤,根本没办法好好调理。称帝三年后,郭威便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新帝对赵匡胤深信不疑,让他担任禁军统领,护卫皇城的安全。皇城相当于皇帝的命脉,皇城破,皇帝死,可想而知新帝有多宠信赵匡胤。

后周被其他势力虎视眈眈,朝中无将可用,只能派赵匡胤奔赴战场。他不负皇帝信任,奋勇杀敌,多次死里逃生。皇帝看他对朝廷如此呕心沥血,对他更加宠信。

中原内乱给北方游牧民族壮大的机会,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此机会统一草原各部落,并不断发展壮大。契丹军队膘肥马壮,时不时南下骚扰中原。后周朝臣不堪其扰,却不敢正面对敌。

再加上959年柴荣驾崩,把国家交给7岁的儿子,后周就更没有实力能和契丹军队正面刚了。

赵匡胤身负带兵打仗的重任,不能一直待在朝廷,而宰相等人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主少则国疑,幼帝听不懂朝政,只能任由大权旁落,任由宰相在朝堂上指手画脚。

宰相一派“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后周政权的实际掌权者。赵匡胤心中愤懑,自己位高权重,有与宰相分庭抗礼的能力。

若自己一心为主,与宰相作对,等消灭了宰相的势力,等皇帝成长起来,自己都是一把老骨头了。那时自己的势力肯定会被皇帝猜忌,处处打压,朝堂根本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若与宰相同流合污,皇帝成为他们二人手中的傀儡,岂不是对不起先帝的信任?而且他与宰相政见不同,迟早会爆发内乱。如此这般,还不如等宰相的势力没有扩张之时便谋反呢。

赵匡胤想若是自己做皇帝,幼帝面临的处境,肯定会比宰相执政时他面临的处境好。第二年正月初一,宰相听闻契丹正在向南进攻,意图推翻后周。宰相早就听说契丹军队的骁勇之名,深怕对方如愿,匆忙之下派遣赵匡胤对阵。

朝中无将可用,只有赵匡胤领兵经验丰富。这将是一场硬仗,若他赢了,必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士兵必将死伤无数。如此一来,赵匡胤的势力被削弱,宰相一派容易对付他。

若赵匡胤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仍然不敌,此时敌方的兵力肯定也被削弱许多。这时他再派遣一个亲信,去抢军功。结局便是,赵匡胤战死沙场,宰相一派成功在军中插入自己的势力。

还有不管赵匡胤能否胜利,只要他离开朝堂,那么宰相就有时间培植亲信,笼络人心。无论如何,得利的都是宰相,简直是一箭三雕,妙极,妙极!

自始至终,宰相都没有考虑到,万一契丹军队攻打的消息是假的,他应该怎么办。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大军离开都城开封,赵光义也随军离开,夜晚在陈桥驿站休息。

赵匡胤在房中独自喝酒,直到“喝醉睡着”。就在这个平静的夜晚,他的亲信赵普在军中散布议论,跟随赵匡胤夺得皇位,他们就是开国元勋。

士兵都是赵匡胤的亲随,而且谁不渴望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士兵们的反叛之心被煽动起来。次日一早,赵匡胤还在“宿醉”之中。赵光义及赵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龙袍,给睡着的赵匡胤穿好。

然后士兵们高呼万岁,而赵匡胤被震耳欲聋的呼声“惊醒”。看到身上的黄袍,急欲脱下,在众人的劝说声中,他才半推半就得接受谋反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开封进发,皇城的现任禁军首领是赵匡胤的兄弟,见到他的军队,大开城门。就这样,他们直捣皇宫。宰相明白大势已去,不做挣扎。

这一天,赵匡胤在开封建立宋朝,他就是宋太祖。建朝后,他将后周幼帝封为逍遥王,尊母亲杜氏为太后。他在位期间,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安顿百姓,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不再流离失所。斧声烛影,离奇逝世

杜太后偏爱儿子赵光义,一直想让他做皇帝。宋朝建国两年后,她到了油尽灯枯之日。在弥留之际,她威胁宋太祖百年之后由赵光义继位,否则她死不瞑目。

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虽然年幼,但皇位也不是无人继承。并且中原这么多朝代更迭,从来没有听过哥哥去世,弟弟继承皇位的,这不是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儿子无能吗?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杜太后回光返照,狠狠地瞪着他,恨不得啖肉喝血,俨然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赵匡胤不得不退一步,要求等赵光义百年之后,皇位要传给长子赵德昭,太后同意。这就是二人约定的“金匮之盟”。

此后,赵匡胤把赵光义当成储君培养,封他为晋王,还给了他实权。而两个皇子没有封王,仅领着没有实权的差事。

976年10月19日晚,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把酒言欢,屏退左右。

守候在外的侍从看到烛光下的赵光义多次离席,有又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好好做”。散场后,赵匡胤在睡梦中突然暴毙。

宫里人告知皇后这一噩耗,她派内侍王继恩去召赵德芳进宫。没成想他通知了赵光义。皇后见到赵光义,吃了一惊,说“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是宋朝皇帝的专用称呼,皇后此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赵光义登基,称宋太宗。

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登基,看起来像改朝换代,内情却不简单。赵匡胤去世时才49岁,正值壮年。而且根据史料记载,他身强体壮,暴毙而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代帝王辞世,是关乎国家的大事,但是正史中对赵匡胤去世的前因后果描述不清,仅用“帝崩于万岁殿”六字概括。赵匡胤去世的原因一直是未解之谜,后世用“斧声烛影”来指代。宋祖去世另有玄机

一直以来,外界对赵匡胤去世的原因有多种猜测。

一说是赵光义痛下杀手,但赵匡胤与杜太后之间有“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是帝为位第一继承人,他何必多此一举。并且,他一直作为储君活动在朝堂之上,有众大臣的支持,不必担心皇位旁落。

一说是皇后杀害。皇后身为一国之母,国家大事例如储君是谁都理应知晓。既然她知道储君是赵光义,那为什么在赵匡胤去世后,派人去请赵德芳而不是赵光义?

就算皇后不想赵光义继承皇位,那应该请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

不管皇位怎么传,都到不了她的儿子手里,为了她们母子二人的荣誉,她有可能铤而走险。暗中杀害赵匡胤,嫁祸给赵光义,然后篡改圣旨让赵德芳继位。

只不过她没有料到王继恩请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她明白自己阴谋败露,只能放弃争夺皇位。

众人对赵匡胤的趋势众说纷纭,直到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道破玄机。赵光义有一名亲信,名为程德元。程德元医术高明,深得赵光义信任,自古医毒不分家,他自然是个使毒高手。

王继恩暗中投靠赵光义,三个人联手制造了“斧声烛影”一案,杀害赵匡胤。程德元负责配置毒药,赵光义找机会在酒中下毒。这个毒一时半会不会发作,等赵光义回到家之后才发作。赵光义正好有不在场证明,简直天衣无缝。

这个计策的成功也离不开王继恩,皇后让他通知赵德芳入宫,没成想他是赵光义的人。皇后看到赵光义匆匆赶来,只能束手无策。

赵光义即位之后,王继恩和吴德元被赐予官职。他清算赵匡胤的后代,杀害了所有对皇位有威胁的人,逼迫赵德昭自尽,毒杀赵德芳。

皇位在赵光义这一支传递下来。靖康之变后,金兵将他的后代都打包带走,只有康王赵构一人在下属的护卫下逃出生天。

赵构在济州重建宋朝,为了区分他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后人分别称为南宋和北宋。

赵构的儿子在逃亡途中不幸去世,他选择了赵德芳的第六代孙抚养,并且立为太子。赵构去世之后,传位给他。

兜兜转转许多年,皇位终于了赵匡胤的子孙手中。一直知道,帝王之家亲情淡泊,却没想到为了利益、为了龙椅,赵光义能做到杀兄弑侄,枉顾伦理纲常。

还好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现在也没有人家里有皇位要继承,否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会十分恶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中国古代铜镜起源演变全史 和中国、日本古代的小型微型铜镜 作者:孙汝初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会 ...
中轴线:关乎中华文明,关乎人间... 北京中轴线鸟瞰 新华社发 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和近代传统中轴线(...
原创 由...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的一个政权,起源于今天的长白山一带,其著名的领袖努尔哈赤因祖辈世代为建州左卫指...
原创 诸... 语言被称为一门艺术,说话则是一门学问,善于表达则成为一项关键技能。在人际关系中,很多的争斗并非发生在...
原创 “... 大家不妨想想看,在各行业里面的佼佼者,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左撇子呢?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大老板、商业奇才...
重温辉煌战役,见证百年党史 2024年7月6日暨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红船远航”党史学习实...
原创 秦...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原本是西方边陲的小国,一直要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远离中原文明的...
原创 纵...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关注我们,为您带来新视角新体验。】 之前笔者曾和朋友进行...
原创 八...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的王朝,因此在统治时期带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除了剃发留辫、衣着马褂之外,最为明显...
原创 曾... 清朝末年,曾国藩在朝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在政治、军事上颇有造诣。曾国藩之女,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