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沈定平的《明朝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我们回溯到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发现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当时,西班牙人在征服菲律宾后,不仅派遣了耶稣会教士,还派出了一批间谍,深入中国进行考察。这一行动不仅包括对中国国情、民情的分析,更涉及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详细资料搜集。同时,西班牙人对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进行侦察,探测航道并制作地图,显示出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兴趣愈发浓厚。
在1586年4月,驻马尼拉殖民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齐聚一堂,召开了马尼拉大会,讨论如何征服中国。会议结果草拟了一份涉及11款97条内容的征服中国计划的报告,被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这份计划的主要内容,经过西班牙学者卢西阿诺·伯列纳·毕其提的考证,得以重见天日。
马尼拉军事会议的讨论是相当详细的,官员们根据传教士的报告对明朝的军备、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研究部署,桑切斯总督草拟了一份详细的报告,经由总督和大主教领衔,并得到其他53位显贵的联名签署,呈报给了西班牙国王。这份计划书全文有11章79节,附属图表更达数千幅之多。备忘录的理由包括了对中国丰富的粮食和果品、繁荣的市场的渴望,甚至还援引了上帝的意志。
在计划中,中国被视为全球帝国的一个必然征服之地,以实现西班牙王成为“万王之王”的政治目标。军事上的征服中国,则被视为夺回巴勒斯坦大主教圣地的手段。经济上,征服中国将解决西班牙帝国的经济危机。这份计划甚至对战争的方针、后勤保障、军事装备、人员配置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规划。
作战方针上,计划以帝国海军舰队控制日本、台湾、列古缴士及相对大陆各岛屿,通过海陆军分别向靖州和澳门两处攻击登陆。此外,兵力组织、后勤、心理作战等方面也都有详细的规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划中强调了联合葡萄牙人发动战争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经验对中国的征服将大有帮助。
然而,这一庞大的征服计划最终未能实施。在不久之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与英国的战斗中惨败,失去了海上霸权,西班牙的殖民帝国地位被英国取代。这令原本庞大的征服计划付诸东流,计划中的详细规划和对中国的野心也最终未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实现。
这份计划或许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玩笑,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岁月里,我们看到了西方势力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这份荒诞的计划,在历史的变迁中竟然留下了一丝不可思议的印记。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讽刺,当初草拟这份计划的西班牙人对于大明帝国的认知可能不过是对一个南美洲的玛雅帝国的臆想罢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计划的阴影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来的种种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