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开国少将贺健回家省亲,却被老太太扇了一巴掌,贺:娘,儿不孝
创始人
2025-07-10 06:32:00
0

为了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多少英雄儿女牺牲在了革命战场上,他们哪一个不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啊,可是为了革命的理想,他们不惧生死,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也是在所不辞的。

我们下文中要介绍的这个革命将领是一个早在1930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而且历经了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并且立下了许多的功劳,曾历经了九死一生,可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也是毫无畏惧。

建国后的他被授予了开国少将军衔,并且出任过许多的重要职务,当时他回到了阔别20年的家乡省亲,可是没想到中途却发生了一件事情,在经过村口的时候这个开国少将居然遭到了农村老太太的一个恶狠狠的巴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就是开国少将,原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贺健将军。

贺健是湖北黄安人,生于1911年的华家河镇喻家畈村,小时候的贺健那是一个无比顽劣的少年,那性格确实也是让他遭受了很多的罪,经常的被家里的父亲和哥哥打,毕竟也是为了教育贺健。

而每次挨打的时候,家里就母亲出来保护他,每次都紧紧的护住他,而且母亲为了贺健也是流了很多的眼泪,因为每次看到儿子身上那么的伤痕,作为母亲自然是感到无比的心疼啊。

也正是因为父亲经常性的打贺健,并终于让他产生了逆反的心理,他觉得这个家已经容不下他了,为此一天他突然的离家出走了,在路上却遇到了我红军队伍,而贺健确实是很有个性的,他觉得红军是一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再者红军队伍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士兵都是平等的,就这样贺健选择了跟着走。

不过这一次却被父亲给追了回来,但是贺健参加红军的热情并没有戛然而止,没多久之后贺健再次选择了离家出走,而这一走就是20年啊。

1929年6月,贺健正式的成为了我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员了。而贺健这个性格其实当兵确实是非常的适合,在每次战斗中他都不惧生死,勇敢的冲在最前面,为此也是经常的立下战功。

而且曾还救下过徐向前元帅的性命呢:

那是1932年,当时我红四方面军发起了潢光战役,一天徐向前来到了前线视察,结果一个炮弹却突然朝着徐向前的身边打了过来,结果是徐向前被人给扑倒了,而扑倒他的那个人却被炮弹的气浪给震出好几米远。

徐向前站起来之后连忙去查看这个红军战士,结果发现了小战士的背部被炸出了一个血肉模糊的洞,而这个小战士就是开国少将贺健。

建国后,贺健担任了三野二十五军副军长、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总参军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顾问等职。

1953年当时的贺健去往军事院校进行深造,假期的时候贺健决定要回自己的老家去寻找自己的父母,确实对于自己的老家贺健已经20年没有回去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都怎么样了。

怀揣着这么一份期待和忐忑的心情,贺健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可是就在走向村口的时候,贺健却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且穿着黑大褂的老太太,走近一瞧居然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啊,而此时老太太也朝着贺健这边看了过来,这个时候的贺健已经泪流满面了,走近之后老太太却直接扇了贺健一个巴掌,贺健顿时跪在老太太的身边哭喊道:娘,儿不孝。

老太太同样也是泪水如潮水般的流了下来,嘴里喃喃的念叨:“儿啊,娘每天都在村口等你啊,你咋就一声不吱就走了呢?你真得活着?”

2008年5月4日,开国少将贺健同志因病于在大连逝世,享年98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今... 在浙江金华的朱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岁月风霜的宝物,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币。朱先生的爷...
原创 孔...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时代,诸侯之间从未停止过的战争透着几分诡异,政治家、军事家蜂拥而出,给后世...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前三名皇帝是谁? 第三名,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原创 治... 关于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第二主角陈潢,笔者已有文章《清朝治河名臣陈潢,许诺过三十年黄河清,为何最终...
原创 清... 在古代,皇帝的大臣们在称呼皇帝时常用“万岁”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真的能够活万岁。皇...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李世民破釜沉舟,在玄武门除掉了对手李建成与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一...
原创 孙... 战国时期的天下就像一盘大棋,各国诸侯就像下棋的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兴亡,为了手中掌控更...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清朝铁帽子王都享受着很多的特权。但是在清朝覆灭之后,这些一直被大清...
原创 一... 一代名相陈廷敬,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朝之时山西多富商,山西乔家更是富贵之名响彻整个大清。但是山西也多清...
原创 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大帝李世民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 一、 临死前,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