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一生不愿持枪,这是为何?主席:若吾用到枪,则红军休矣
创始人
2025-07-09 14:32:46
0

1964年6月15日,毛主席带着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到军队训练场观看了全军各种精锐军事战士的比武表演,其中济南军区士兵宋世哲在武术比赛之中:在40秒内一共射出了40发子弹,击中了40个钢靶。毛主席看后非常感兴趣说道:“把神枪手的枪拿过来给我看看”。

然后他举起枪进行瞄准,摄影师将这个动作用相机进行了定格。而这也是毛主席唯一的一次持枪照片。众所周知,毛主席对武器非常熟悉,他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以及“党指挥枪”等著名论断都与枪有关。但是,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毛主席自己不会拿枪呢?

毛主席手里不爱佩戴武器。他也很少持枪,但是他曾经还率领部队上过前线。这是怎么回事儿?咱们接着往下看!

在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首次引进了凭证持枪制度。

从此,“甲子001号”持枪证书就出现了,毫无疑问的是拿到这个持枪证书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历经千辛万苦,戎马一生,最后拿到了人生第一张持枪证,绝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这张证书与背面的持枪证是不同的,在枪证、枪号,和子弹三栏里却是空白的。

也就是说,毛主席手持甲字001号持枪证,却从来没有去拿过枪支。如果你看看毛主席的生平,他似乎从来就不会配枪。蒋介石都感叹过:毛泽东那一支笔就是百万雄师啊。

第一次摸枪是因为参军

毛主席虽然自己不是那么爱佩戴枪,但是他曾经说的那一句“枪杆子下出政权”,很多人都熟知,可见毛主席对枪支的重要性还是极为重视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读书,在此不久之后,许多革命军来到学校选拔学生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当时,毛泽东个子高而且身材魁梧,马上就被选拔人员看中了,他们让毛泽东投笔从戎。其实,从小爱读书的毛泽东,对武器枪支并不感兴趣,但当时革命军在台上发表了讲话:作为中华男儿,就要投笔从戎,保卫共和。

毛泽东也对这鼓舞人心的讲话激动不已。于是 18 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枪支。

当时他成为在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第一营左队战士。

第二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毛泽东返校继续学业。后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主席时,他说:“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了,所以我回到学校继续读书。那是人生的一次意外从军经历。”

毛主席把他的军旅经历当成意外是有道理的,因为毛主席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喜欢拿枪的,他的气质更像是一个文人。

从师范学院毕业之后,毛主席就来到了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那个时候的他整天看书,只为汲取新的知识。

后来回到湖南,他也是一直从事文字上的工作,办杂志、写文章、出版报纸,甚至在国民政府当过宣传部长。

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没有枪伴身,终究还是没有什么安全感的,毛泽东心知肚明。

1927年,北伐军一路北上,在接连胜利之后,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向共产党开火。蒋介石打破了全国应该有的氛围,共产党的地位岌岌可危。

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国民党连续数次叛变,这给毛泽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此时他手中的笔似乎真的有心无力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枪支对革命意味着什么。

1927年8月,中共中央临时召开紧急会议,深感忧虑的毛泽东发出了惊人的结论: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取得的!

蒋介石欺辱共产党,他认为共产党没有军队。

毛主席认为:既然我军之前没有军队,那我们就去组建一支军队,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

当时,毛泽东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在学校读书的少年了,在会议结束后他就去了湘赣,主动领导了秋收起义的武装斗争。

蒋介石当时可能还是看不上毛主席做的事情,但是就是由于毛主席这句话,无数农民也开始拿起武器展开反击。

当然,我们还是要说,毛主席虽然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组建了自己的军队,但他仍然不喜欢自己配枪。

据陈士渠将军回忆,他说毛主席当时特别喜欢用笔写字传达指示,他比较喜欢这样做,一般情况下你根本看不到他指着你做事儿,拿着枪命令你那更是不可能。

毛主席仅有的一次挎枪

1928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顺利会师。

在随后的军事会议上,两支部队共同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随后以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师师长的第四军领导指挥机构正式形成。

5月4日,在井冈山砻市广场上,隆重地召开了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

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竟然随身携带了一把手枪。这给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方面的说法最详细的还是陈士榘老将军。

陈士榘老将军说:“我清楚地记得,我自从跟着毛泽东主席参加秋收起义以及后来的上井冈山,从来就没有看见过毛主席携带武器。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他持枪是在宁冈砻市红四军成立大会上。”

在会议上,毛主席特别高兴,而且他还挎上匣子枪,走在军队的行列之中。经常身着军装的朱德元帅幽默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然而,会议一结束,毛泽东就将枪递给了警卫兵,从此以后毛主席就再也没有配枪过。

毛主席唯一的一次拿枪冲锋陷阵

当然,毛主席在当时也不是只有那一次拿过枪,在军队真正处于危险之中的时候,毛主席同样也会冲锋陷阵。

1929年初的时候,红四军下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我军遭到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追赶。红军因为远离根据地,以至于在白区作战接连失利,当时的红军真的是已经到了绝境的位置了。在大柏地,红军决心与敌人决战。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红军在大柏地进行埋伏。刘士毅部的两个团在进入红军的“陷阱”后,所有红军部队都竭尽全力进攻敌人。

朱德司令率领队伍前进,很少接触枪支的毛泽东此时也拿起枪杆子,亲自带领警部队向敌人进发,就算他旁边的排长受伤,他仍在奋不顾身地向前冲。

因为毛泽东和朱德心里非常清楚,红四军最关键的战役就是这一场,如果拿不下红四军也就被歼灭了。

直到第二天下午的激烈战斗,两个敌军团中的大部最终都被歼灭,第四红军的被动局面被扭转。

陈毅称这场战役为“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几年后,减少了军事权力的毛主席故地重游,非常感慨。

于是毛主席写下了诗句:“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一诗句非常豪迈。可见这一次战争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性。

长征路上我军常常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毛主席才又佩戴了枪,但这一次不是俗称“匣子枪”的毛瑟C96手枪,那是他在井冈山会议上带的。

这一次他佩戴的手枪是德国制造的,看上去很普通。

据说原本是瓦蓝色,但经过多年的沉淀,金属光泽早已消失,枪身的一些部位也显得非常不均匀。

后来,在1935年10月21日的时候,吴起镇会师的时候,毛主席将他的配枪和剩余的40发子弹交给了吴起镇游击队队长张明科。

后来几经辗转,毛主席一生唯一的配枪被收藏在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列为一流的文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国宝”。

后来,在一场战斗中,陈士榘缴获到了一支枪,这是一支女性使用的袖珍手枪,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他遵循“缴获要上交”的纪律,将武器交给了军团长林彪。

之后林彪想起毛主席没有配备武器的时候,他来到毛主席面前说他想把这支枪给他。

毛主席见到后,接过枪往地上一扔,说:“吾用此物,红军休矣”。

毛主席的意思是,如果等到他用枪的时候,红军的情况应该就是很危急了。

在这之后,党的内部都知道了毛主席不需要武器,他也不想持枪。

之后由于长征期间局势十分动荡,毛主席还是配备了一把手枪,以保障安全。

这把手枪伴随着毛主席走过了长征路,后来到了吴起镇的时候,毛主席把枪递给了吴起镇游击队队长张明科。从此,直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再也没持过手枪。

毛主席的领袖气质

其实毛主席就是亲身验证了那句话:君子不器!

也就是说,君子的作用不应该体现在“操器”上,而应该体现在“明道”上。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可见“器”与“道”是相对来说的。而 “君子”主要就是说的领袖,广义上指品德高尚的人,再引申就是君王。

毛泽东是名副其实的领导者,他的主要作用就是“明道”,主要是了解国家的治理方式,我们知道战争和革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真的能承担“明道”任务的只有毛泽东。

最后,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也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毛主席最常做的事情是写作和指挥,都与“器”有关,但都反映的是“道”。由此可见,“器”与“道”并非分离的,而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类似于太极图中的阴阳。

毛泽东为什么不带枪,其实我们是非常难以查证的,但是根据后来人的分析:首先,毛主席主要还是一个文人,他拥有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

大家看照片就知道毛主席的气质与枪是不搭的。

喜欢读书的习惯伴随他一生,直到他晚年的时候,他床的一半总是被书所占据。

而书和笔是陪伴他革命生涯最好的伙伴,他善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智慧,从客观实践中总结经验。

他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之中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增添了一份沉着冷静以及临危不乱的气质。

这才有了陕北御敌,行踪缥缈;四渡赤水,兵行险着;万里长征,苦若云浮;抗日战争,剑斩倭寇;三大战役,指点江山。

另外毛主席的性格是自由至上的。

在毛主席的很多诗作之中都流露出了毛主席的胸怀和理想。因此,军人的严谨和端重,并不适合不拘小节的毛主席。

曾与毛主席、蒋介石接触过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一书中描述了他对两人的印象:蒋介石举止拘谨,有条不紊的,书法也是笔直有力。

而毛泽东则是无拘无束,书写的也是龙飞凤舞,房间里也是非常杂乱。

这就是军人气质和文人气质的区别。

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蒋介石出生于军队,枪不离身的蒋介石输给了毛泽东,而后者是一个文人,一个嗜好读书的文人。

结语

毛主席对自己的战友非常信任。从林彪送给毛主席枪被拒绝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完全就是信任自己部队的同志的,从来就没有“防身”的想法。

?如今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不变的是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毛主席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仍然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伟人,所以他的一些故事直到今日依旧被我们传颂和乐道。

希望中国繁荣富强,希望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向新的辉煌!

?

?

?

?

?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中国历史上,太监一直是每个王朝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一些大太监因为得到统治者的宠爱,成为后人津津乐道...
原创 符... 前言 1912年的春天,刚刚当兵半年的毛泽东,他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打仗,更是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
原创 1... 2008年12月,《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长文《叶剑英:最后十年》,在这篇文章中,配了四张与叶帅相关的...
原创 商... 商鞅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变革,其思路的确严谨而可怕。在意料之中的成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
原创 巴... 探寻巴西之谜:教皇划线与巴西的庞大版图 巴西,一个让人们联想到足球和桑巴舞的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和...
蜀夏(三星堆)26:蜀鲧出西川... 蜀夏(三星堆) 第二十六章蜀鲧出西川勤王石家河和北伐大夏建立石峁城 大约距今4500年,黄帝设东西大...
原创 混... 李俊,在《水浒传》中,绰号混江龙,他是揭阳岭一霸。在梁山大聚义后,排定坐次,他位列天罡星之中,排第二...
多行不义必自毙!赖清德外号“清... 文丨陆弃 赖清德非常关心他的网络声量,不晓得他关心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过最近他的网络声量的确有所...
原创 彭... 1965年,已经在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种田度日长达6年之久的彭德怀,再一次与阔别几年的毛主席相见。...
从长沙营盘路到济南日照路,这届...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峰磊 任晔 陈啸鼎 蔡娟 李丹 报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提到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