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新冠病毒,“军民齐挽手,四海赴艰征”。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在抗争新冠病毒中取得了伟大成果,各行各业也都共同进退,电影院等公共场所都停止运营,导致今年上映的电影很少。
下半年自电影院开放以来,所上映的大片并不多,而8月21日上映的影片《八佰》堪称最大流量的电影,数年磨剑,几经雕琢,无论从画面震撼角度,还是人物情感演绎角度,以及主题的表达角度都极为精湛。
影片改编自一真实历史事件,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四行仓库保卫战。时值国难当头,淞沪鏖战近两月后,中国军队血肉之躯终难敌海陆空三维作战的日本侵略者,撤出了淞沪地区。而正值这大军溃败之际,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死守阵地,与来犯之敌血战不退,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质和尊严,为全国人民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影片上映后,一时间引起了各方聚焦,因为同时期上映的其它知名电影少,公众便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部影片之上。许多人为那个时代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将士们而感动,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军人而自豪。
但是,在好评如潮的同时,该影片也饱受争议。质疑者表示影片利用“伪”历史煽情,美化了其中的一些人物,比如“飞将军”孙元良等。同时也放大了“真”历史中原本事件的激烈程度和历史意义。
可无论如何,《八佰》只是一个艺术品而已。同为战争电影的《血战台儿庄》经典,他大量的还原了历史,人物形象、拍摄取景都很注重实际,蕴含着反战思想,同时更彰显了中国军人浴血奋战的勇武精神。而《红海行动》、《战狼2》依然经典,电影制作者们在真实事件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演绎了中国当代军人为国争光,为保护中国公民敢于与敌人浴血奋战的精神。所以,艺术品不是纪录片,未必就要完全还原历史,重要的是其主题是否具有正面意义,是否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首先,我们来剖析艺术作品,没人因为《三国演义》的七分真、三分假,且具有很强的偏向性,就否认其为不世经典,具有崇高的地位,并注定会流传千古的名著。艺术作品有着独特性,具有飞翔性,在依托于历史的同时,也完全可以适当超越历史的局限。
然后跳过艺术的特性,我们来谈历史。我们来剖析历史的意义,相较于历史的真实性,或许我们更应该看重历史所蕴藏的进步性,将历史精装之后,会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重要力量。完全专注于历史的真实性那应该是历史学家去探究的事,而大众所接收到的历史应该是进步性的历史,能够为社会进步发展助力的历史!
对历史的定义本身就是模糊的,身处当时的史官有偏向性,后世研究的学者又没有亲历其过程,所以历史就是真中有伪,伪中有真。我们对历史的定义,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我们针对“正史”从未将它定义为“正确的历史”,而是官方历史;同理,“野史”也不是荒诞的历史,而是定义为民间历史。学者在研究正史的同时,从未放弃对裨史和野史的研究。
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历史,或许早已未必是当时的真实面貌,但是却是我们眼中真实的历史:
也许勾践未必就真的卧薪尝胆,但是这种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更能教育后辈去吃苦耐劳,博取苦尽甘来。
也许力战而亡的赵括未必是无能之辈,但是纸上谈兵却更能教导我们年轻人懂得学习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
也许孔融并非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其人物结局更是死于不孝的罪名,但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更能教导我们的下一代要懂得谦让孝顺,知道温良恭俭让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敬祖的民族,正如我们喜欢将祖先描绘得很伟大,描绘得很智慧,描绘得无所不能一样。我们也喜欢装扮历史。
历史具有针对性,没人会告诉你,纣王其实是一位伟大的君王,他开疆拓土,慑服东夷,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人会告诉你,炮烙、水滴之刑等都未必是真的;更没有人会告诉你,武王姬发的成功是源于一次偷袭,因为商朝的大军正在东夷平叛。然而亡国之君不应该是这般模样,所以历史就针对了纣王。
历史具有片面性,也许你不知道,隋炀帝既可以被定义为暴君,更可以被定义为雄主。他最大的功绩是开发了西域,自隋朝开始,西域才真正纳入华夏的有效统治之下;另外他还兴科举,建运河,大破突厥,营建江都,开发江南,这些都是利在千秋万代的功绩。但是作为亡国之君,历史片面性的掩盖了他的功绩,而突出了他的残暴荒淫。
历史具有粉饰性,一代雄主汉武帝统治末期,国家已然疲敝不堪,酷吏横行,盗贼四起,百姓困苦,生活艰难。明朝中兴之主弘治时期,中兴不兴,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全天下有上百万流民,居无定所,社会稳定性很差。
历史具有改造性,汉代权臣霍光,一位汉朝的改革家,将帝国从汉武帝时期的疲敝打造成欣欣向荣,并将大汉盛世推向了最高峰的政治家,却因为废立过皇帝、挑战过皇权,而被千秋史书所不齿。
如果“真伪”是表面意义的“真”和“伪”。那历史是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以稍加装饰,可以略有偏向。时代进步所需要的历史就是“真”历史,与时代进步相悖的历史就是“伪”历史。
不过“真伪”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历史,我们需要许多引导我们前进,劝诫我们莫要走歧路的道理。所以我们给孩子很多具有教导意义的童话故事,对应而来的成年人也需要一些被装扮后的历史。放在社会上来说,大众需要正能量,大众需要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缅怀为国流血牺牲的先烈们。
而《八佰》或许并不符合历史真实,或许也更不符合被装扮后的历史真实。但是它本就是一个被创作后的艺术作品,一个都不能称之为历史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只需要从中体会到先辈浴血奋战的精神;体会到民族尊严不容侵犯;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进而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珍惜我们这个来之不易的美好时代,这就够了!
所以“伪”历史可以是“真”历史,“真”历史也可以是“伪”历史。唐太宗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其经验的积累,文化的传承。它可以警示后人,什么是对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而我们辩证地看《八佰》,一部爱国主义电影,一部展现中国军人为维护民族尊严的电影,一部透过战争警示后人珍视和平的电影,即使是许多批评者眼中的“伪”历史事件,也当是一部进步性的影片。
八月有日本投降75周年纪念日,九月有中华民族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所以我们看《八佰》,更应该纪念和缅怀,那些为了反对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而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断章取义地去探究《八佰》中所描述的那段历史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