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判多少就判多少,没什么讨价还价,敢作敢当”。
13年前,一位年近古稀之年的湖南老人,在法庭上,义正辞严地向法官申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从重宣判。
为了能让自己“安度晚年”,老人不断尝试触犯法律的红线,只为了争取“入狱养老”的机会。
图1
难以置信吧?法治社会时代,居然还有人为了活着,处心积虑地将自己送进监狱,难道说“自由”还没有那一顿“牢饭”令人向往吗?
想来是的,要不然这位老人为何在狱中服刑两年之后,还舍不得出狱,甚至还幻想过再进去一次。
那么说到底,这个老人在现实中的生活,到底窘迫到何种程度?他是如何将自己送进监狱的?出狱后的生活是否如意?青年命途多舛,晚年设法求生
老人名叫付达信,华南衡阳人氏,因为生长在祖国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幼年的生活,充满了清苦与无奈,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硬撑到了小学毕业。
原本学习知识报效祖国,是每一个农村人都渴望实现的梦想,可现实往往不会给予那些穷苦的人多少改变命运的机会。
自付达信辍学之后,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家里种地,可惜的是,家里人多田少,每年收获的几担谷子,根本不够养活这一大家子,因此付达信便早早地外出打工,肩负起了改变家庭生活的责任,那些年他只身一人走南闯北,在青海修铁路,在福建当木工,还在江西干过苦力。
可惜的是,多年来,他所涉猎的工作,竟没有一项,可以支撑到他完全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
图2
后来付达信前往云南谋生,并在那里用养鸭子赚来的钱,为家里添置了一间瓦房,这大概是付达信这一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了,因为后来的他把鸭子养死了,改作蔬菜生意之后,也赔了本,日子瞬间又回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
可付信达是那种轻易言败的人吗?并不是,否则此后多年,他也不会辗转多地,想方设法求生。
不知不觉,付达信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大半辈子,当他决定收拾起行囊返回老家之时,已经是个年近60岁的老人了。
彼时他上无父母,下无妻儿,只能依靠打零工积攒下来的一把毛票过生活,直到2003年,付达信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每个月300块钱的补助。
可他年事渐长,身体也每况愈下,这笔补助尽管足够人性化,可还是无法满足付达信的基本生活需求。
如此般窘迫地生活的生活,老人一直撑到了2007年,那时,他每个月的贫困补贴已经由原先的300元,提升到600元。可就是这样孤苦无依的付达信,晚年生活还是不如意。
图3
而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这四年来,付达信居然还能在一年仅有的3000多块的补助当中,攒下两千块,为自己看病添衣。
“连老鼠都知道把东西放在洞口明天吃,可人吃完了怎么办”?
“这两千块最多只够用一年”,老人垂头丧气地说着,满脸都是对未来的恐惧,尽管他孤苦伶仃了一辈子,可面对这繁花似锦的美好新世界,老人的心中依然潜藏着一份,强烈的“求生欲”。
“我想活着,我不想死”。
这是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他已经年近70,瘦弱无力,既没有耕田的本事,也没有足够的积蓄支撑自己活着。
该如何改变这一窘迫的现状呢?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老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便是“抢劫”。
听起来是不是感到无比诧异?一个69岁的老人居然渴望通过“抢劫”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他这一副干瘦弱小的体格,能“抢劫”谁?他凭什么认为自己会有“胜算”?他葫芦里究竟卖着什么药?原来,他“打劫”不是为了钱财,而是想要“入狱”。
图4
因为狱中不仅有免费的食物和规律的生活作息,还有狱警同志,时时刻刻地关注,就连生病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这不正是付达信理想中的“养老生活”吗?
是的,虽然这个想法很愚蠢,目的也很简单,可为了后半生的“保障”,老人还是堂而皇之地,付诸了实际行动。处心积虑“打劫”,信誓旦旦认罪
2008年9月7日,老人付达信,提前准备好了一年四季的换洗衣服,乘火车来到了北京火车站。
9月8日中午,老人简单吃过午饭,喝了点二锅头,就提溜着包裹,慢慢悠悠地走向火车站中心广场。
只见那里人山人海,门庭若市,若不仔细寻找,根本看不见付达信老人的身影。
因为害怕“挨打”,老人并不敢找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试手”。思来想去,他还是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位身穿制服,看起来像极了“警察同志”的人身上。
当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制服工作者,正唯唯诺诺地向前挪步之时,那个制服工作者忽然像是有事发生了一般,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离开了老人的视线。
图5
原本老人在下定决心之前,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可不知怎的,当目标人物消失之后,内心里却又忽然感到一丝“轻松”,这大抵是为人的基本良心在作祟吧,可一想到今晚就无地栖身,那种残存的“善念”也就在脑海里,存在了数秒,便一闪而过了。
“我看见一个女的站在窗口买票,穿着蓝色衣服,手里还拿着几百块钱,我就抢了一张”,相隔十多年,老人依旧清晰地记着当时的场景。
“我只抢了一个角”,老人紧接着说道,眼神里还有闪过一丝无奈与心酸。
因为老人只有150厘米的身高,并且瘦弱不堪,他出现在任何人的身边,都是没有影响力的存在,虽然他伸手抢走了女士纸币的一角,可对方还是以为他,似乎有些不太“正常”,进而选择无视他的“操作”。
就这样,付达信正儿八经的第一次“抢劫”,便以失败告终,老人有些失落又有些彷徨,失落的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渺小的存在,就连“抢劫”都无法引起他人的注意,彷徨的是,这个世界始终对他这样的老人保留善念,而他却在这个充满善念的世界里,无法“生存”。
为了在天黑之前能够落实这个计划,老人时刻寻觅着行动目标。只见他拖着行李来到火车站西侧广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一位挎着包的年轻女士身旁,并一把扯住了女士的包,女士吓了一跳,作势就要将包往回扯,二人就这么你拉我扯,相持了好几十个回合。
出于对老人的尊重,该女士并没有对老人动粗,只是不停地呼喊着要老人松手。
图6
当然付达信也不是真的想要女士的包,可不引起警察同志的注意,老人也不能轻易松手呀?
眼见着自己的体力渐渐不支,可也不想放弃这一次机会,于是老人便从兜里摸出一把水果刀,颤颤巍巍地举到女青年的面前,胡乱比划了那么几下。如此当真,就引来了警察。老人心中大喜:“这下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吃得了”。
最终,老人在看守所里住了三个月,而后又迎来了最终的庭审判决。
“你们该判多少判多少,没什么讨价还价,敢作敢当”。
老人信誓旦旦地说罢,随即便被转送到了监狱服刑,因为老人触犯法律事出有因,且认罪态度良好,最终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虽然牢狱生活,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伴随一生的“污点”,可对于一无所有的付达信来说,这已经是他这辈子过得最“安心舒适”地一段生活了。狱中生活“安逸”,诸事引发深思
自付达信入狱以来,狱警与狱友们都纷纷向他伸来了友谊之手,大家理解他的苦难,也体恤他的不易,因此在生活上也处处关照他。他被分配在“老残班”,并不需要用劳动换取积分。甚至在狱中,还时常可以收到狱友们送来的爱心牛奶和鸡蛋。
图7
关于狱中生活,付达信曾坦言,他每天都能吃上肉,而且餐餐都不重样,最重要的是,还能管饱。每到大年三十,监狱里还给他们做“甜酒煮鸡蛋”。
到了正月十五,还能吃上热气腾腾的“元宵”。除了饮食规范,付达信的“休闲”时光也过得十分充盈。因为年老体弱,监狱不仅为他们准备了各种锻炼身体的体育器械,还为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室,小到每日新增的报纸,大到电视机,老人们在狱中每日都能通过了解时事新闻,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当他们自由活动时,又能惬意地在花园里散步,驻足在篮球场,看年轻人们打球,或者与关系较好的狱友们,谈天说地。
关于狱中的医疗服务,付达信更是有过亲身体验,那是他第一次在狱中体验了全面检查的服务,小到肩周炎,大到脑萎缩,付达信曾检查出好几种疾病,甚至还因为前列腺炎,被狱警们转送到监狱医院进行医治。
这不正是老人们梦寐以求的“保障”生活吗?谁能想到这一切居然会在监狱里实现,对于常人来说,监狱不是“惩罚”罪犯的场所吗?为何付达信老人在监狱里的生活如此温馨?
这一切便要归结于法治社会制度的完善,因为善待罪犯和改善监狱的生活设施,也同样是我国司法尊重人权的重要体现。可你知道吗?
图8
除了这些优越的狱中生活条件之外,还发生过一件令付达信终生难忘的事。那便是在他70周岁之际,狱警们集体为其献上了生日蛋糕。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被别人祝福生日,也是第一次吃到生日蛋糕。
如果非要在这段监狱生活当中,找出一处让付达信感到不满足的地方,那大概就是提前出狱的“操作”,使他稍有“遗憾”吧。
这一年多以来,付达信的体重,比起入狱之前足足增长了30斤,以至于到了现在出狱十几年后,他还打趣儿地直言道:“还想进去,监狱比起养老院舒服多了”。
可今时不同往日了,老人早已在政府的安排下住进了侄子新建的楼房,每个月除了基本低保金之外,还有额外的赡养供给金540元,除此之外还能在逢年过节之际,收到政府的慰问金,总体来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如果说,付达信老人的故事经历,是一部心酸的生活史,那么狱中求“生”的行为,便是社会百态地“照妖镜”。
图9
因为在我国,像付达信这样的孤寡老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大都因为各种不可控制的特殊原因,而经历着种种生活的考验,有的人幸运,在我国实施的一波又一波的扶贫项目中,得到了“翻身”的机会,有的人依旧在底层驻足瞭望,等待下一个“黎明”。
要知道,自我国历经战事以来,祖国从未停止过为人民奋斗的脚步,只是我泱泱大国,有着十几亿基数的人口,任何一项计划的实施和运行,都要经历长时间地试验与推广。
时至今日,新中国也不过成立70余载,我国已经在超速发展之下,将社会全面推进了小康,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新兴起来的社会力量,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和帮助那些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孤寡人群。虽然“扶贫”之路依旧艰辛,可前途终将指向光明。
如此,但愿一时不得意的困苦之人,能够结合自身条件,跟进社会形式,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求生之道,切勿因丧失斗志,眼高手低,而尝试触碰法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