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明看穿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呢?历史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他不撤军,就会陷入绝境。
诸葛亮北伐初期取得胜利,但后续失误导致形势逆转,最终被司马懿大军包围。在空城计面前,司马懿明知城中空无一人,却选择撤军。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深知不撤军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马谡的失误导致街亭要塞丧失,诸葛亮失去了防守据点,司马懿包围了他。此时,诸葛亮手上无主将,只剩下残兵和文官。在这绝境中,诸葛亮采取了空城计,摘下城墙旗帜,敞开城门,城内士兵假装老百姓扫街,而诸葛亮则在城墙上弹琴焚香。尽管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虚张声势,却依然借口说城中有伏兵,慌忙撤军。
为何司马懿不敢乘胜擒杀诸葛亮呢?首先,他攻克街亭要塞后已知诸葛亮的军队部署,明白城中空无一人。司马懿本可一声令下,让手下军士进城擒住诸葛亮,确保胜利。然而,他知晓,擒杀诸葛亮后回去将面临皇帝的猜疑,可能会被视为威胁。当时的魏国皇帝曹睿年幼聪明,诸葛亮的北伐让他深感压力。司马懿作为统帅被派往前线,他明白擒杀诸葛亮后,可能会受到曹睿的怀疑,甚至有反叛之嫌。
在这个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时代,司马懿首先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诸葛亮则在绝境中弹琴,向司马懿传递兔死狗烹的暗示。两人心照不宣,在这千回百转的权谋中你来我往。
综上所述,司马懿撤军的决定是基于家族和个人利益的权衡,而不敢乘胜擒杀诸葛亮是为了避免陷入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