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有一位最年轻有为的军政委,当任时仅仅只有20岁,朱德对其赞不绝口,他就是陈海松。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我党人才辈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陈海松便是其中的翘楚。
林彪23岁当军长,陈海松20岁当军长,如此优秀,事迹却少有人知,下面便揭开陈海松的一生。
革命之心坚定
陈海松的人生说长,那是立下大大小小的军功,说短,却在23岁英勇牺牲。
陈海松是1914年生人,陈海松的老家在湖北的大悟,只不过在当时,是叫河南罗山宣化店。
陈海松的家并不富裕,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民,家中的人都十分地淳朴诚实,虽说陈海松十分地淘气,但是也在关键时刻很懂事。
在陈海松小时候很是好动,生长在山里,特殊的环境以及好动的性格也让他有着爬树的好本领。
四肢发达不代表头脑简单,陈海松的头脑十分清晰聪颖,时常指导同村伙伴在山间上演“战略游戏”。
陈海松的位置就是指挥官,有陈海松的一队时常能够赢得游戏的胜利,所以这指挥的才能在小时候就展现了出来。
随着年龄的长大,陈海松还是喜欢在山里打闹嬉戏,这也愁坏了陈海松的父母。
但是很快,陈海松的心就不在山中了。
1927年,这一年大别山的革命之火已经燎原,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建立了农民协会以及赤卫队。
抗争压迫,穷苦的农民们在共产党这里看到了曙光,纷纷加入革命的队伍。
随着革命队伍的壮大,时常能够见到一些人聚在一起谈论革命,而这种“热闹”也将陈海松吸引了进去。
起初本以为是哪家的趣事,但是在听了一段后,陈海松的心中似乎一块地方被打开了。
被打开的地方犹如一块强力的吸铁石,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些人口中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又该怎么革命。
自此之后,陈海松十分地热衷于加入革命的话题,有不懂的地方自己也是不断地打听询问。
在一段时间后,陈海松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他的心变得十分地坚定。
1930年,这一年的陈海松十分地开心,因为自己担任了儿童团的大队长,组织儿童团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在任务完成后,心中有着难以言喻的激动,慢慢地他想为革命做得更多,于是就起了参加红军的心思。
虽说参加红军,抗战杀敌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作为父母,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长大,所以对陈海松参加的红军的事一直搁置了下来。
陈海松一时间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再像以前一样天天往儿童团跑,也不打听革命的事,天天一大早拿着农具到田地中劳作,一干就是一天。
父母见到陈海松的样子,都以为陈海松是想开了,要老老实实地在家娶妻生子了。
其实哪有这么快地转变,只不过,陈海松想到了一个十分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偷着参军。
陈海松打听过了自己家的一块农田旁边有条路,这条路是红军时常经过的路。
于是陈海松借着劳作的理由在田地一边干活一边等红军的路过,自己借着机会偷偷参加。
这一天陈海松吃完饭便和父母打了招呼往自家田地里走去,陈海松大步流星,算不得坚实的身躯,在阳光的映射下留下笔直的背影。
只是这个时候陈海松与父母都不知道,这个背景是一家人最后一别.
阳光灿烂,却不如陈海松身上的光。
参加革命
陈海松到了田地中又如往常一般抡起锄头,汗洒土地,但是眼睛时不时地看向道路的尽头。
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似有如无的轰轰声引起了陈海松的注意,随着这声音看去,正是自己在意的小路发出的声音。
在看清这队伍是红军后,陈海松控制不住地笑了起来,顾不得手中的锄头,直接向着红军的队伍飞奔了过去。
这也是陈海松参加红军的开始,也是陈海松轰轰烈烈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随后陈海松被安排在了徐向前的队伍,是红军的主力军,陈海松这一参加就是主力军,心中不免喜悦,自己终于能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了。
陈海松一看就是十分机灵的人,在部队中也是深受重用,所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担任了36团特务连的指导员。
指导员不是随便安排的,陈海松的聪颖是大家公认的,在1933年调任机枪连指导员后,仅仅几天,就将全连的人都记住了。
以至于在点名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点名册,直接用嘴用脑就能把所有人的名字叫出来。
过目不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本领,在当时的时代,很多任务信息极其重要,陈海松无论是人名还是文件还是材料,都是看一遍就记住了七七八八了。
陈海松的记忆能力很强,学习也没落下,作为指导员,上政治课的准备仅仅是看了一遍材料。
陈海松的政治课讲得很是受战士们喜欢,对陈海松这个指导员的夸赞更是停不下来。
陈海松明白,作战不仅仅需要枪支弹药和一颗坚定的心,还需要各种军事战略。
所以,对于作战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陈海松是一个也不落下,通读各种作战名著。
陈海松看的书很多,很杂,但是不是乱看,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陈海松将脑中的知识整合再重组,最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战略。
结合自身的情况,将每一套战略精细地进行分解,随后思考如何运用,思考其中会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在陈海松担任政委后,学习得更加认真,时常沉浸在思考当中,很容易对外界感知不到。
而这也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时兄弟部队的师长来请示任务的时候问正在看书的陈海松:“陈政委在哪里?”
沉浸在学习当中的陈海松,头也没抬地随手指了一个方向,师长便顺着这个方向找陈海松。
在战士的帮助下,这位师长才知道刚才指路的就是陈政委,随后哄堂大笑,陈海松也赶紧给师长道歉。
陈海松有智也要有勇,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陈海松到各个打枪能手,以及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陈海松能力强,职位也高,但是为人十分地和蔼,与其一起的战士在回忆他的时候最深刻的就是陈海松十分地和蔼爱笑。
陈海松爱护战士,与战士们相处更像是一家兄弟姐妹,时刻关注着大家吃得饱不饱,有没有受伤。
陈海松更像是一个大哥,尤其在吃食上面,在红四方面军在过草地的时候,干粮准备较为充足,但是他将自己的大部分干粮分给了伤员,还对其安慰了受苦。
而对于犯错的战士,陈海松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讲道理以身作则。
根据记载,在1932年的冬天,当时的陈海松是连指导员,当时的战士摘了老百姓一个橘子吃,随后陈海松就知道这件事,马上找来这个战士谈话。
陈海松先是十分严肃地批评这名战士,说这是违反了纪律,在批评过后,便从怀里掏出了一块银元。
将这块银元交给了这名战士,让他给老百姓送去,老百姓自然是不愿意收,最后无奈之下摘了一些橘子,权当一场橘子的买卖。
这样的陈政委如何不让人爱戴,在战功上,陈政委更是战功赫赫,在革命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功英雄
要说陈海松最为奇迹的一年就是1933年,这一年,陈海松完成了“三级跳”靠着晋升,屡建战功。
这一年2月,红四方面军遭遇了军阀的6万兵力的三路围攻,情形极为紧张。
这个时候陈海松接到命令,要扼守杀牛坪,而陈海松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两个连。
现在面对如此多的敌人,寡不敌众,陈海松自然不能硬碰硬,而长年累积的战略思维派上了用场,用最小的损失换最大的收益。
首先陈海松想分出来一小部分多的兵力,将其安排在制高点,靠着战略位置的优势,用最少的兵力,掌控最大的局势。
剩下的兵力虽然少,但是灵活性强,较为隐蔽,所以更适合迂回,奇袭等战术。所以在守阵地的期间,陈海松时常带领连队夜袭、奇袭迂回打法慢慢地消耗敌人。
最后两个连队在面对5个团的敌人打了三天三夜,成功守住阵地,并且击杀大量敌人。
如此的战功让陈海松直接升为了30团的政委。
同样是这一年,四川军阀受到了蒋介石的帮助,20万部队集结完毕,这次攻击的地区是陕苏地区,红四军自当迎战。
这次的任务是守住万源这一阵地,这一阵地十分重要,如果对方攻占下来万源,那么我方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再想反攻那将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万源必须守住。
虽然这次兵力多了很多,但是这次敌人的数量也是直线上涨,据估算,敌人的数量是我方几倍甚至十倍之多。
这也就意味着,战士们要以一抵多,以一抵十,场面可想其残酷严峻,但是就算是以一敌百这万源也要收下来。
在135天内,双方进行了残酷的攻守战,不分昼夜,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敌人丝毫不能触碰到万源阵地。
最后,我方守住这重要的战地,直接粉碎了四川军阀刘湘意图六路围攻的意图,立下战功。
也是这一年,陈海松成为了红9军的政委,这一年陈海松刚刚满20岁。
要知道,当年参军的上级许世友,现在成为了陈海松的下级,可见其年轻有为。
1935年,这一年红军北上,陈海松需要接应北上的红军,随后率领第25师进行了嘉陵江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陈海松再次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既然作战地形是水,那么就利用了竹排偷渡与27师会合。
两师会合后,便是加入战场的时候,直接对江油进行了包围,在陈海松的指挥中,战局打得有来有回,最终红军全方面的胜利,直接俘虏了敌人3000多人,战功再添一笔。
天妒英才,陈海松的才能在革命战争中尽显,为我党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却在1937年,一场战争中壮烈牺牲。
1937年3月,红9军在与马家军发生了惨烈的对战,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马家军凶残,毫无人性可言,我方损失惨重。
随后在经过激烈争取中,突破出一个口子,成功突围,但是马家军的部队就在后方,情形依旧紧张。
陈海松随后直接命令红9军由军政治保卫部带领追赶大部队,自己则是带领几百名士兵拖住马家军。
陈海松只选择几百名士兵是有着自己的章法,可借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进行迂回拖拉。
为红9军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于是在陈海松的带领下,敌人多次进攻都未见到有何种效果。
马家军气急败坏,于是决定使用轰炸的方式,想直接将我军简单地轰炸解决。
陈海松对此也是有应对办法,带领士兵在狂轰滥炸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更换战地,更好地应对马家军,面对这样凶残的敌人,陈海松得到战略起着很大的作用。
随后陈海松要亲自观察一下战况与地势,为后续的战斗做准备,但是在观察的时候敌人的子弹飞了过来。
最后陈海松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在陈海松的拼死抵抗,为红9军胜利撤离争取了时间。
结语
1937年5月,陈海松的追悼会在延安宝塔山举行。
陈海松是英雄,上阵杀敌的是英雄,我们可能不会记得所有英雄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们都是革命之路上为我们点燃未来的人。
向所有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