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吴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读书,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得到国子监诸生的争相传诵。
成化十一年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中了进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从此杜门读书,避远权势。
到了弘治初年的时候,王鏊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充讲官。东宫出阁后,王鏊被进一步提拔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十年时,王鏊以副总裁的身份参与《大明会典》的修写工作。
当时,蒙古火筛曾入寇大同,而当地的守将却选择固守城池,不敢出城交战。王鏊作为一名文官,对此表示十分不解,认为无论是火筛还是蒙古小王子都不足为惧。
认为之所以还出现这种边防将领过去怯懦的情况,主要问题在于宦官干政,导致功罪不明,同时监军太监的存在又对主将的权力多所掣肘。
所以,王鏊便上书请求给边防主将足够多的专断之权,让他们大胆敢于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同时要做到有罪必罚,有功必赏,如此一来边防将士的实力肯定会得到一个大大的提高。
然而,王鏊的这番建议并不能够得到孝宗皇帝的采纳,过后不久,便于父亲去世为由,回去守丧。
当王鏊再一次回到朝廷之后,已经是正德元年四月份。回来后不久,便和诸多大臣一起请求诛杀刘瑾等“八党”。
然而,最终武宗皇帝选择站在刘瑾这一边,非但没有对其进行处罚,反倒将其提拔为司礼监,同时将大批反对刘瑾的大臣给放逐出去,其中包括了刘健和谢迁这两位内阁大臣。
如此一来,当时的内阁当中只剩下李东阳一人而已了。为此,武宗皇帝急需要再提拔一个人进入内阁。文武大臣经过一番廷议之后,推荐让王鏊进入内阁。
而宦官刘瑾则更加倾向于让支持自己的焦芳进入内阁。最终,武宗皇帝决定让王鏊和焦芳两人一起进入内阁。
一个月后 王鏊还被提拔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正德四年,宪宗皇帝时期的废后吴氏去世,刘瑾准备按照普通宫女的方式,将其尸体焚烧后,草草埋葬。对此,王鏊表示不可,最终方才得以以妃嫔之礼安葬。
当时,刘瑾在朝中大肆压迫忠良,李东阳和王鏊两人则常常一起尽心竭力相救,成功挽救了不少忠直良臣。
但更多的时候,王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瑾去迫害一个又一个的忠直良臣,而难以有所作为,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王鏊直感筋疲力尽,便选择了上书请求退休,并成功得到允许。
从此以后,王鏊家居十四年之久,不再过问政事,其本人最终于嘉靖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