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刘璋父子数十年镇守益州多年,在二人的带领下,益州安安稳稳渡过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等大型战事,故而两人在益州百姓心中颇有恩德。
既然刘璋于益州如此得人心,又怎会请刘备入蜀替他平乱呢?难道他真的像后世所说那样没有什么能力和手段吗?书中记载的刘璋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刘璋性格懦弱,既没有很高的志向,也不能很好的管理地方。面对汉中张鲁的背叛和挑衅,作为一镇之诸侯的刘璋居然没有勇气面对,只得向外寻求帮助。
对于人选,张松向他推荐了身为东汉丞相的曹操,并自告奋勇出使京师。用张松的话来说,曹丞相扫清六合,是大汉的倚柱。只要向曹操投诚,就不说汉中的张鲁了,即便是东吴的孙权也不会染指蜀中。
然而张松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在刘璋手下没有任何发展空间,想要更进一步,就要选择更为杰出的领导。所以在临行之前,张松就将蜀中地图提前备好,希望能借此得到曹操的重视。
可是曹操并没有将张松放在眼里,对他十分怠慢,张松十分不悦。于是,回去之后就劝说刘璋放弃拉拢刘备。已经在刘璋面前下过海口的他自然不能灰溜溜的回去,就想到了镇守荆州并刚刚打过赤壁之战的刘备。
刘备和刘璋渊源很深,一方面两人都是汉室宗亲,算起来是兄弟关系;另一方面,刘璋一家对刘备有恩。
早在黄巾之乱过后,刘备担任平原县令期间,朝廷督邮曾向他索取贿赂。刘备不想搜刮民脂民膏进献狗官,督邮见状大怒,威胁刘备自己要上报朝廷,削了刘备的官职。
张飞怒不可遏,将督邮捆在树上鞭笞,三兄弟彻底摊上了官司。在躲避朝廷搜查的过程中,刘备三人投靠了刘焉,也就是刘璋的父亲,并在刘焉的庇护下躲过了一劫。
也就是说,刘璋一家是对刘备有恩的。所以当张松奔赴荆州的时候,赵云等人早就在沿途等待,盛情不已。
看似是要报恩,其实就是想笼络张松。希望能够通过张松的关系,打开进入蜀中的大门。
果然,张松回去后在刘璋面前大力称赞刘备,最终说服刘璋同意刘备引军入蜀帮助自己退敌。此举遭到无数人反对,蜀中大半臣子都认为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偏偏刘璋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就算是忠心耿耿的属下王累把自己吊在成都城门楼以死相谏,刘璋也毫不认同,任凭王累摔死在自己的眼前。
不料刘备才刚刚帮刘璋赶退了张鲁,接着就在张松、法正等人的帮助下,里应外合陈兵成都城下,逼迫刘璋投降,让出蜀中的控制权。
以书中来看,刘璋确实没什么本事,活该他被夺取领土。可实际上的刘璋真的没什么手段吗?真实的刘璋
能在汉末生存下来的诸侯,不可能没有两把刷子,刘璋也不例外。作为刘焉的小儿子,刘璋的几个哥哥都在为大汉殚精竭虑,并死于战乱。等到刘焉死后,刘璋彻底无依无靠。
好在刘璋历来以温仁著称,使得父亲留下的臣属们都对他没什么忌惮。就拿赵韪为例,他甚至上书推荐刘璋继承刘焉的官职,以此达到控制刘璋并控制益州的目的。
刘璋表面上对赵韪百依百顺、恭恭敬敬,其实早就看透了赵韪的为人。刘璋一直隐忍不发,最后反客为主,使得赵韪不得不通过维护他傀儡的位置来维护赵韪自己的利益,赵韪只得疲于奔命,四处处理叛乱。
建安五年,也不知道是赵韪突然醒悟,还是想要彻底取而代之,赵韪起兵发动叛乱。由于他长时间四处平叛,在军队中很有声望,故而蜀中很多地方都在响应。
但赵韪不知道的是,刘璋早就防了他一手。黄巾之乱、董卓之乱造成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这些流民涌入蜀中的时候,是刘焉一手收容和安排的。也就是说,其实刘璋手里一直握有一张王牌——东州兵。
故而在赵韪反叛时,东州兵念在刘焉父子二人的恩德,奋力死战,将赵韪杀死在江州。
没过多久,原本属于父亲刘焉麾下的张鲁也开始不听调遣,刘璋一怒之下杀死张鲁的母亲和兄弟,两人彻底决裂,并爆发数次大战。只是可惜蜀中指挥的将领不行,战事对刘璋很不利。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如果刘璋真是一个懦弱的人,那么他又怎会留着东州兵防备赵韪?又怎会杀死父亲旧部张鲁的家人?只能说刘璋是有手段的,只可惜手腕还不够硬。
故而等双方战事胶着的时候,刘璋产生了求援的想法。在赤壁之战之前,他主动联系上了曹操,曹操很是开心,为刘璋加封了官职。这里也可以看出,刘璋的政治思维也比较灵活。
只可惜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张松在曹操那里受辱之后,会给自己洗脑刘备如何如何仁义。就像上文说的那样,两人本就是汉室宗亲,既有兄弟关系,又有一定恩情在,与其寄希望于曹操,倒不如选择刘备。
就这样,被洗脑的刘璋大开关隘,放刘备军队进入蜀中。等到他觉得刘备心思不纯的时候,已经太晚,两个集团在蜀中较量了三年之久。
刘璋万万想不到,一个同族兄弟,一个被父亲庇护过的人,明明仁义散播四海,却明目张胆地垂涎自己的领地。
其实刘璋有机会断绝刘备的后路,毕竟刘备军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只要截断荆州对刘备的支援,刘备定然不能长久。可是三年交战之中,蜀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刘璋并不想因为权力伤害百姓,他父亲守护了这片土地这么多年,如今交到他的手里,他更不能让百姓受苦。所以,即便成都还有三万守军,即便城中粮草还能维持两年,刘璋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城投降。
正是因为刘璋本人的温仁,才让他觉得刘备也是一个温仁的人。单论仁义来说,自刘备攻占蜀中开始,他这一辈子引以为傲的标签就已经不复存在。可惜刘璋没能看透刘备,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