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的一天,徐向前的家中热闹极了,李先念、詹才芳等人尽数出席。李先念意味深长的说:“我们的‘老首长’终于要回来了!”
徐向前叹了口气说:“可不是吗,当年他走的时候我们还在打仗,现在新中国都已经成立了......”
说话间,一个佝偻着背的中年男子走进来,众人都站起来喊道:“‘老首长’......”
男人摆摆手,苦笑道:“早已经不是了,一走13年,没能和你们一起并肩作战实在是遗憾啊......”
这个男子虽然“名不见经传”,他的妻子曾任国家第一届纺织部副部长,两个儿子更是声名显赫。
那么这个男人是谁?徐向前等人为什么要称他为“老首长”?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起看看陈昌浩命运坎坷的一生。
25岁官至红四方面军政委,回国后为何默默无闻
1906年8月陈昌浩出生于武汉汉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陈昌浩从小就聪明好学,成年后考入了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攻读理化系。
在大学期间,陈昌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陈昌浩从苏联回国后,就加入了共产党,很快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才能担任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徐向前、李先念等人都曾是他的部下。
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后,党中央命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然而大部队刚刚渡河到一半,敌军闻讯赶来,陈昌浩不得已带着河西的红军暂时突围。
党中央得知红四方面被分成东、西两路以后,立刻给陈昌浩发去电报说:“你带领的部队组成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一年之内打通西边城市。”
只是没过两天中央又让西路军西进,陈昌浩不得已暂时调整战略,带着部队转移。11月25日,中央发来紧急电报让西路军暂停原地,建立根据地。
西安事变后时局再次发生转变,党中央又命西路军继续西进,陈昌浩只得带着刚刚停顿下来的部队再次上路。
然而不到半月,中央应张学良的请求,命西路军向东返回,护卫西安方面的安全。
陈昌浩的西路军此时已经疲惫不堪,他也知道战士们的内心正在动摇,在这个危急关头,陈昌浩站出来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必须时刻跟着党中央的命令走!”
然而陈昌浩刚刚制定好东返的路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央又让陈昌浩的西路军继续西进。
在反复的折腾中,西路军已经疲惫不堪,兵力损失大半,粮草弹药都已经不充足。1937年3月,西路军在祁连山下遭遇敌军伏击,损失惨重,只有少数人突围出来。
回到延安以后,陈昌浩深刻的反思了 “兵败祁连山”的错误,他不得已暂时离开部队,去到延安县委宣传部工作。
没过两年,周恩来要去苏联治疗臂伤,陈昌浩主动向组织上申请与他同去治疗胃溃疡。
党组织欣然同意,周恩来伤愈后从苏联回国时,还关心的对陈昌浩说:“你伤好了以后可以立刻回延安。”
陈昌浩感激的点点头,可是他伤愈后苏联院方并未放他回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陈昌浩失去了共产国际的庇护只能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自力更生。
期间他做过搬运工、采石工,拿枪杆指挥战役的双手,却干起了苦力。只是看到饱受战乱的苏联,陈昌浩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1942年陈昌浩加入了苏联红军的队伍,当起了翻译,拿起了手枪,再次踏上战场。
战争结束以后,陈昌浩被苏联授予“卫国战争奖章”处境也跟着好转起来,成为了《俄华辞典》的主编。
回国后的陈昌浩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接见,将他安排在中央编译局担任副局长。虽然职位不高,但是陈昌浩说:“党中央不计前嫌,我能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就已经很满足了......”
1962年,陈昌浩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只好辞掉职位回到老家休养。
1967年7月30日陈昌浩郁郁而终,终年61岁。
其前妻张琴秋是中央第一位女党员副部长
徐向前给陈昌浩接风的宴席上,张琴秋也出席了。席间,陈昌浩愧疚的看着张琴秋说:“琴秋,是我对不住你......”
张琴秋豁达的说:“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张琴秋是陈昌浩的第二任妻子,她曾任红四军的政治部主任,是红军中唯一的女将领。
建国以后张琴秋担任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秦秋于1968年4月22日逝世,终年64岁。
核动力学家、汽车工业奠基人皆是其子
陈昌浩和第一任妻子刘秀贞生下了陈祖泽和陈祖涛兄弟俩人。陈祖泽追随父亲的脚步参加了革命,又参加过开国大典,却在新中国整理之后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
于是陈祖泽毅然回到校园学习,又曾留学苏联,回国后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是著名的核动力学家。陈祖泽于2022年8月19日逝世,享年96岁。
次子陈祖涛幼年跟着陈昌浩到苏联求学,回国后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51年周恩来得知陈祖涛回国,特意来见他,周恩来得知陈祖涛对汽车工业很感兴趣,欣慰的说:“你是我们国家的人才,你去筹建长春第一汽车厂吧!”
陈祖涛没有辜负国家对他的期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一汽”、“二汽”走向辉煌,是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陈祖涛于2022年8月22日逝世,享年94岁。
结语
陈昌浩的一生是幸运也是不幸的,他和家人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