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只派他打了一仗就弃之不用,后人敬他为名扬千古的一代名将
创始人
2025-07-07 18:04:48
0

前言:

谁能想到,一位在壮年时期被弃之不用的将领,竟能在年近花甲之际重新崛起,成为一代名将?谁又能预料到,一个曾经追随过反唐势力的武将,最终会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功臣?

苏定方的人生经历,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它不禁让我们思考:命运的转折究竟源于何处?

才能与机遇,到底哪个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少年英才:从乱世中崛起的将星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火纷飞。就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一颗耀眼的将星悄然升起。他就是苏定方,一个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

苏定方出生于隋朝末年,河北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州)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他的父亲苏邕在当地颇有声望,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苏定方,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不仅熟读诗书,更喜欢习武强身。

《旧唐书》中记载,年少的苏定方"骁悍多力",常常在乡里间展现出非凡的武艺和胆识,声名远播。

然而,苏定方的青年时期恰逢隋末动乱。面对四分五裂的天下,年仅十几岁的苏定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跟随父亲苏邕"率乡闾数千人为本郡讨贼"。

在与地方盗匪的战斗中,苏定方屡次"先登陷阵",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苏定方的作战能力,也培养了他的领导才能。

当苏邕去世后,年轻的苏定方挑起了重担,接替父亲统领部众。他带领乡勇继续剿匪安民,先后平定了郡内两支盗匪势力,初步展现出了指挥才能。

然而,随着隋末农民起义的蔓延,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此时的苏定方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投奔了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

在窦建德麾下,苏定方得到了更多实战经验。他参与了多次战役,逐渐掌握了行军布阵之道,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层军官。

但好景不长。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兵败身亡,苏定方不得不跟随义父高雅贤投奔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

次年,在与唐军的洺水之战中,高雅贤不幸阵亡。失去了靠山的苏定方,再次面临人生的转折点。

隐忍蛰伏:命运多舛的二十年

连续经历了两次失败,苏定方深感挫折。他意识到,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选择正确的阵营至关重要。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退隐山林。这一决定看似消极,实则体现了苏定方的智慧和远见。他选择暂时避开纷争,静待时机,为日后重新崛起积蓄力量。

在山林中的日子里,苏定方并没有荒废时光。他潜心研究兵法,思考自己过去的得失。这段时期的沉淀,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唐朝逐渐统一天下,推行府兵制时,苏定方的机会终于来了。

凭借过人的武艺和战功,他被推举为匡道府折冲都尉。这一任命,标志着苏定方正式加入了唐朝的军事体系,为他日后的辉煌军旅生涯开启了新的篇章。

贞观四年(630年),38岁的苏定方迎来了他军旅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北上征讨东突厥,以解除这个长期威胁中原的强大敌人。作为府兵制下的一名将领,苏定方被选入征讨大军,随名将李靖北上。

在这场战役中,苏定方初次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当唐军抵达碛口时,李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突袭东突厥可汗颉利的大本营。苏定方被选中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执行这个关键任务。

他带领部队悄无声息地穿越了戈壁沙漠,在夜间突袭了毫无防备的颉利大营。这次突袭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击溃了东突厥的主力,还差点生擒颉利可汗。

苏定方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色,展现了精湛的战术素养和过人的胆识。他的突袭不仅打乱了东突厥的部署,还极大地动摇了敌军的士气。这次战功为整个征讨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后,李世民对苏定方的表现赞赏有加。为嘉奖他的功绩,李世民破格提拔苏定方为左武侯中郎将,后又改任左卫中郎将。这些任命都是当时军中的重要职位,显示了李世民对苏定方能力的认可。

然而,就在人们都以为苏定方即将开启辉煌军旅生涯之际,一个令人不解的情况发生了。自碛口之战后,苏定方仿佛被李世民遗忘了一般,再也没有被委以重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已经59岁的苏定方才重新被重用。

这二十多年的蛰伏期,对于正值壮年的苏定方来说,无疑是一段漫长而煎熬的岁月。他虽然保留着较高的军职,但实际上并未参与任何重要的军事行动。这种被搁置一旁的处境,与他在碛口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关于李世民为何会在苏定方立下奇功后将其弃之不用,历来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苏定方曾经追随过窦建德和刘黑闼,虽然后来归顺唐朝,但李世民可能对其忠诚度存有疑虑。在唐朝初期,朝廷内部派系林立,李世民可能不愿意给予一个曾经的反对者太多权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李世民用人之道的一种体现。李世民善于识人用人,他可能认为苏定方虽有军事才能,但在当时并不适合担任更高的职务。因此,他选择将苏定方暂时搁置,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苏定方在这段时期可能得罪了某些朝中重臣,导致他被排挤。唐朝初期的政治环境复杂,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一个将领的升迁往往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还与其在朝中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无论真实原因如何,这段被弃之不用的时期对苏定方来说,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沉淀机会。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潜心研究军事,积累经验,为日后重新被启用做好了充分准备。

重获重用:年近花甲的惊人崛起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皇帝需要可靠的将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年近花甲的苏定方终于等来了他的第二春。

显庆元年(656年),59岁的苏定方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这标志着他正式重返朝廷核心军事圈。此时的苏定方,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军事才能更加成熟,战略眼光也更加长远。他很快就向朝廷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当年,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入侵西域,威胁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利益。高宗决定派兵征讨,而这个重任落在了苏定方身上。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仅要跨越漫长的距离,还要在陌生的地形中作战。

面对这一困难局面,苏定方展现出了他多年积累的军事智慧。他首先派出斥候,详细侦察敌情和地形。然后,他制定了一个精妙的战略:先派出轻骑兵佯攻敌军前锋,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亲自率领主力悄然绕到敌军后方。当西突厥军队全神贯注于前方战斗时,苏定方突然从后方发起猛攻,一举击溃了敌军主力。

这场胜利不仅打击了西突厥的嚣张气焰,还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苏定方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名声开始在朝野上下传播。

然而,这仅仅是苏定方辉煌军旅生涯的开端。次年,高宗又命苏定方征讨南部的吐谷浑。吐谷浑盘踞青海地区,常年骚扰唐朝西南边境。苏定方率军西进,在茫茫戈壁中追击敌军。

在这次战役中,苏定方展现出了非凡的后勤组织能力。他巧妙地利用当地的水源和牧场,确保军队在长途跋涉中保持战斗力。最终,苏定方成功击败了吐谷浑军队,迫使其可汗慕容诺曷钵退逃吐蕃。

这两次征战的胜利,让苏定方的威名远扬。高宗对他青睐有加,接连提拔他为左领军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等重要职位。苏定方俨然成为了朝廷中最受信任的将领之一。

功勋巅峰:征服高句丽的辉煌战绩

苏定方最辉煌的战绩还在后面。龙朔二年(662年),高句丽联合靺鞨族入侵辽东,威胁唐朝东北边境。高宗决定派遣大军征讨高句丽,而这次远征的统帅正是苏定方。

这次征讨高句丽的战役,是唐朝军事史上最为艰巨的行动之一。高句丽地处半岛,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此外,高句丽与唐朝已有数百年的积怨,其军队战斗力强悍,防御工事坚固。

面对这样的强敌,65岁的苏定方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才能。他首先派出水师沿海北上,切断高句丽的海上补给线。然后,他率领主力军从辽东出发,直捣高句丽腹地。

在进军过程中,苏定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他时而分兵疑兵,迷惑敌人;时而集中兵力,猛攻要塞。他还善于利用地形,在山地中设伏,多次重创高句丽军队。

苏定方的指挥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精通战术,更懂得如何调动士气。在攻城战中,他亲自登上城墙,激励士兵奋勇作战。在野战中,他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种以身作则的领导风格,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经过数月的激战,苏定方率军攻下了高句丽的数十座城池,其中包括重要的新城。这次胜利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为日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苏定方在高句丽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高宗不仅赐予他丰厚的赏赐,还破格授予他"辅国"的高级封号。这个荣誉在唐朝历史上极为罕见,充分体现了朝廷对苏定方的高度认可。

从此,苏定方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军事人物。他不仅参与军事决策,还多次出使周边国家,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才能。在他的努力下,唐朝与多个邻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帝国的边疆安全。

苏定方的重获重用,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为唐朝的军事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不仅巩固了唐朝的统治,还极大地扩展了唐朝的疆域。从西域到东北,苏定方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亚洲,他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四方。

晚年风波:功高震主的政治困境

苏定方的晚年生涯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荣耀与挫折,功勋与争议。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朝廷的政治风云变幻,直接影响了这位老将军的命运。

咸亨元年(670年),73岁的苏定方再次被委以重任。当时,吐蕃军队入侵西域,唐朝在当地的统治岌岌可危。高宗李治决定派遣苏定方率军西征,抵抗吐蕃的侵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仅因为吐蕃军队战斗力强悍,更因为西域地形复杂,补给线极长。

面对这一困难局面,苏定方展现出了他多年积累的军事智慧。他首先派出斥候,详细侦察敌情和地形。然后,他巧妙地利用河西走廊的地形优势,在关键点设立补给站,确保大军粮草不断。在战术上,苏定方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打法,避免与吐蕃主力正面交锋,而是不断骚扰其补给线,削弱敌军实力。

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苏定方成功击退了吐蕃军队,收复了被占领的城池。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还极大地提升了唐军在边疆的威望。高宗对苏定方的表现大为赞赏,授予他"太尉"的荣誉称号,这是唐朝军事体系中的最高荣誉。

然而,就在苏定方功勋达到顶峰之际,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开始影响到他。武则天逐渐掌握实权后,开始清除异己,重用亲信。作为老一辈将领的代表,苏定方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政治格局中的"不确定因素"。

上元二年(675年),78岁的苏定方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重要的军政职务,负责统领北部边疆的军事事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封疆",将苏定方调离中央,削弱其在朝中的影响力。

在并州期间,苏定方依然尽忠职守,积极处理边疆事务。他加强了对突厥的防御,同时改善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为北部边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然而,他的这些努力并未得到朝廷的充分认可。

仅仅两年后,永隆元年(680年),朝廷突然下令将苏定方召回长安。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人猜测,这可能是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准备对老臣进行清算。

然而,事态的发展出人意料。苏定方回到长安后,不仅没有遭到惩处,反而被授予了更高的荣誉——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变化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谜团。有人推测,可能是武则天认识到苏定方的军事才能对帝国仍有重要价值,因此决定笼络他。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高宗在暗中周旋的结果,为老将军争取到了应有的尊重。

但苏定方的政治命运再次出现转折。在回京后的第二年,他突然被指控与反对武则天的势力有关联。尽管没有确凿证据,朝廷还是以"年老体衰"为由,解除了苏定方的所有职务,并将他软禁在家中。

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对年已八旬的苏定方无疑是沉重的。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在被软禁期间,苏定方开始整理自己一生的军事经验,编撰了《苏公兵法》一书。这部著作虽然已经失传,但从后世史料的记载来看,它对唐朝后期的军事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直到垂暮之年,苏定方仍然心系国家安危。据记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尽管被软禁在家,但每当朝廷遇到军事难题时,仍会派人前来征询他的意见。这从侧面反映了朝廷对苏定方军事才能的认可,即便在政治上对他有所防范。

永淳元年(682年),85岁的苏定方在长安辞世。虽然他的晚年经历坎坷,但朝廷还是追认了他的功勋,赐予他"赵国公"的谥号,以示尊崇。这个结局,或许可以看作是对这位功勋卓著却又命运多舛的老将军的一种补偿和认可。

苏定方的一生跨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他的军事生涯见证了帝国的辉煌与动荡。在他辞世后的数百年间,历代史家对这位杰出将领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军事才能和对唐朝的贡献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史学家对苏定方的评价大多正面。《新唐书》中记载:"定方善用兵,多奇策,所向无前。"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苏定方的军事才能,突出了他善于制定战略、勇于创新的特点。《资治通鉴》也多次提及苏定方的功绩,特别是他在征讨高句丽和西突厥时的卓越表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史家对苏定方的评价开始出现分歧。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虽然肯定了苏定方的军事才能,但对他晚年卷入政治斗争表示了一定的批评。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则在《弇山堂别集》中对苏定方的评价更为严苛,认为他晚年过于贪恋权位,有失大将风范。

这种评价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军人角色的不同理解。唐代重视武功,因此对苏定方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宋明以后,随着文人政治的兴起,对武将参与政治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这也影响了后世对苏定方的评价。

尽管存在争议,苏定方的军事才能和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对唐朝乃至后世的军事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苏定方善于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战术。在征讨西突厥时,他巧妙运用佯攻与迂回相结合的战术,以少胜多。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成为后世游牧民族作战的典范。

其次,苏定方重视后勤保障。在远征高句丽时,他精心组织补给线,确保大军粮草充足。这种重视后勤的思想,对唐朝后期的军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苏定方注重情报收集和战场侦察。在每次重大战役之前,他都会派出斥候深入敌后,收集情报。这种重视情报的作战思想,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

此外,苏定方还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在青海征讨吐谷浑时,他巧妙利用戈壁荒漠的地形特点,设伏击退敌军。这种因地制宜的战术思想,成为后世军事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苏定方的军事思想不仅影响了唐朝,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名将岳飞在《岳武穆遗书》中多次引用苏定方的战例,称赞其用兵如神。明代兵学家何良臣在《陆师制胜》中也多次提及苏定方的战术,将其与诸葛亮、李靖并列,称为中国军事史上的杰出将领。

结语:

苏定方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史诗。从乱世中崛起的少年英才,到被弃之不用的壮年将领,再到年近花甲时重获重用,最终成为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图文夏日征集令#

他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能与坚韧,更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苏定方的故事告诉我们,才能固然重要,但机遇同样关键;而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在顺境中不忘初心,才是成就非凡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元朝寡妇出上联:野花不种年年有... 在元朝末年时期,社会上男尊女卑的风气盛行,寡妇常常被视为家中无足轻重之人。 有这样一位寡妇,她生得花...
原创 为... 穿越时空的谜团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历史学家和古代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名叫王莽的统...
原创 他... 陈毅一生追随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脾气很大,说话直来直去,但是为人正直,忠义,这是...
原创 揭... 岳飞被秦桧害死之后,二十年后才得以平反,后来岳飞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不公平的情况岳飞长子岳云被送...
原创 清... 清朝什么人的儿子才能被封为“贝勒”,贝勒是什么级别的官职? 在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中,有着不少特殊的官职...
原创 3... 在17世纪中叶,明朝的覆灭和满清的入主中原让许多忠臣感到沉痛,但仍有一些忠心护国的明朝遗民不愿低头。...
原创 同... 李渊和李密有些相似之处。 李渊的祖父李虎和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同为西魏八柱国,又是同朝为官,都出身关陇贵...
原创 李... 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的革命,是通过推翻前朝的武装革命实现的;...
原创 秦... 阅读导视图: 秦国建立(公元前770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
原创 吕... 因为陈宫把吕布当猴耍。 陈宫准备背叛曹操时,对张邈说: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