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临终前,李世民嘱咐儿子:这个人太厉害了,你镇不住,就杀了吧
创始人
2025-07-07 17:33:29
0

前言:

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和才能究竟能否保全一个人的性命?当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面对君主的猜忌时,他该如何自处?

李勣的一生,不正是这场权力角逐的缩影吗?从隋末乱世到大唐盛世,从受宠若惊到被贬流放,再到最终平反,李勣的命运起伏,是否折射出了古代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探寻他如何在帝王心术中游刃有余,又如何在乱世中坚守自我。

乱世英雄:李勣的崛起之路

公元618年,隋朝覆灭,天下群雄并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名叫李勣的年轻人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图文夏日征集令#

李勣,字懋功,祖籍平北,出身房徐氏。在隋末动荡的岁月里,他选择加入了瓦岗军,成为了李密的部下。李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天下,而李勣在其麾下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屡立战功,成为了李密的心腹大将。

然而,世事难料。公元618年,李密决定向唐朝投降,李勣也随之归顺大唐。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勣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胸襟。

为了帮助旧主李密在新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李勣将自己占领的州县功劳全部让与李密,以此报答知遇之恩。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李勣的忠义品格,也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注意。

李渊对李勣的为人极为赞赏,不仅赐予他国姓"李",还擢升他为曹国公,兼右武候大将军。这一系列荣誉标志着李勣正式步入大唐权力核心圈,为他日后的辉煌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功成名就:李勣的战功赫赫

投唐之后,李勣很快就投入到了平定天下的征战中。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正值壮年,雄心勃勃,四处征伐。李勣成为了李世民麾下的得力干将,随其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0年,宋金刚作乱,李世民率军讨伐。在这场战役中,李勣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素养和勇猛精神,为大唐军队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仅仅一年之后,李勣又率军占领了战略要地虎牢关,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然而,李勣最为辉煌的战绩要数公元622年的洺水之战。当时,叛军首领刘黑闼部将高雅贤率军叛乱,威胁中原腹地。李勣临危受命,率军迎击。

在这场关乎唐朝命运的战役中,李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终大败高雅贤,随后又乘胜追击,平定了兖州。这一系列胜利不仅彰显了李勣的军事才能,也为唐朝的统一大业扫清了障碍。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并未忘记李勣的功劳。他拜李勣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以示嘉奖。这不仅是对李勣过往功勋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的殷切期望。

在并州任职的十六年里,李勣又一次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能。他不仅守卫边疆,更是多次率军出击,打败了来犯的东突厥,使得边境地区长期保持安宁。

李世民曾感叹道:"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糊涂成这个样子。而我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惧他的威名逃走,边塞安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

李勣的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他在治理地方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的治理下,并州不仅边境安宁,民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鼓励商贸,使得并州成为大唐的富庶之地。

君王心术:李世民的矛盾心理

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初期的信任与重用,到中期的倚重与赏识,再到晚期的忌惮与防范,最终陷入了一种两难的抉择之中。

在李世民即位初期,李勣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功勋而受到重用。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李勣为并州都督,负责镇守北方边疆。这一任命体现了李世民对李勣的高度信任,因为并州是抵御突厥的重要前线,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坐镇。

李勣在并州的表现不负李世民所望。他多次击退突厥的入侵,巩固了大唐在北方的统治。贞观四年(630年),李勣配合李靖等将领,大破突厥颉利可汗,彻底瓦解了东突厥汗国的势力。这一战役不仅巩固了唐朝的北疆,也为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源于李勣的过失或背叛,而是源于李世民对权力的敏感和对朝局稳定的考虑。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在这次重大军事行动中,李世民并未让李勣担任主要将领,而是让他留守后方。这一决定可能反映了李世民对李勣影响力的警惕。毕竟,李勣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让他统领大军,可能会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再次亲征高句丽。这次,他依然没有让李勣担任主要将领。相反,李世民任命李勣为洛州都督,实际上是将他调离了军事中心。这一举动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李世民对李勣的防范之意。

李世民的这种态度变化,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成熟君主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他深知李勣的才能和功劳,不愿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得力干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勣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这种矛盾心理在李世民临终前达到了顶点。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卧病在床的李世民召来太子李治,虚弱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急迫:"儿啊,我走后,朝中有一人你务必要小心。"李治凑近父亲,认真聆听。

李世民继续道:"此人才华横溢,功勋卓著,但性情桀骜不驯。我将先贬他出京,你即位后再重用他,以收其心。"说到这里,太宗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然而,如果他不愿领旨,那就说明他已不可用。若你无法让他彻底顺服,那就...杀了他吧。"

这番遗言,充分体现了李世民对李勣的复杂态度。他既认可李勣的才能,希望儿子能够继续重用他;又对李勣的影响力心存顾虑,担心他可能成为新君的威胁。这种既想用又怕用的矛盾心理,正是李世民晚年对李勣态度的真实写照。#图文夏日征集令#

新君登基:李治的谨慎试探

高宗李治继位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他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他还要处理复杂的朝廷关系,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对待李勣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

李治即位后,并未立即按照父亲的遗言将李勣贬谪外放。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谨慎而又柔和的态度。永徽元年(650年),李治任命李勣为左武卫大将军,这一任命表面上是对李勣的重用,实际上却是将其调离了地方军政大权,使其更易于监控。

然而,李治并未就此停止对李勣的提防。永徽二年(651年),朝廷突然下令,将李勣的封邑由九百户削减至五百户。这一举动虽然没有明确的理由,但无疑是对李勣权力的一种削弱。李勣对此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满,仍然恪尽职守,为朝廷效力。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逐渐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他深知李勣的才能和在军中的威望,不愿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得力干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勣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这种矛盾心理导致李治在对待李勣时常常举棋不定。

永徽三年(652年),高句丽再次对唐朝边境发动进攻。面对这一危机,李治不得不重新启用李勣。他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这一决定显示了李治在国家安全面前的务实态度,也体现了他对李勣军事才能的认可。

李勣此次出征高句丽,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军击败了高句丽的主力,攻破了多座城池,迫使高句丽请求和谈。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唐朝在东北的统治,也进一步提高了李勣在军中的威望。

然而,李勣的这次胜利却引发了李治更大的忧虑。永徽四年(653年),李治以论功行赏为名,将李勣调回长安,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表面上看,这是对李勣功劳的嘉奖,实际上却是将其调离前线,削弱其军事权力。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愈发谨慎。他开始更多地倚重其他将领,如苏定方、契苾何力等人。这些将领虽然也有才能,但在资历和威望上都不及李勣,因此更容易控制。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再次削减李勣的封邑,从五百户减至四百户。这一举动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李治对李勣的防范之意。然而,李勣仍然保持沉默,未有任何不满之举。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新君主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他需要李勣这样的能臣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勣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种矛盾心理导致李治在对待李勣时常常摇摆不定。

然而,李勣的忠诚和能力最终还是赢得了李治的信任。显庆元年(656年),李治任命李勣为司徒,这是朝廷中仅次于宰相的高位。这一任命表明,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验,李治终于认可了李勣的忠诚,决定重新启用这位老将。

权力更迭:武则天时期的李勣

武则天执政时期,李勣的地位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从初期的重用到后期的疏远,再到最终的平反,这一过程既反映了武则天的统治策略,也体现了李勣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处世之道。

在武则天刚开始执掌朝政时,她对李勣采取了重用的态度。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临朝听政,她立即任命李勣为左武卫大将军,负责统领禁军。这一任命不仅是对李勣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武则天为巩固自己权力而采取的策略性举措。

李勣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他明白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因此始终保持低调,恪尽职守。在朝廷中的各种争斗中,李勣始终保持中立,既不参与反对武则天的阵营,也不过分依附于她。这种明智的做法使他在武则天初期执政时期得以保全自身,并继续在朝廷中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武则天权力的不断巩固,她对李勣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龙朔元年(661年),武则天以整顿军制为名,将李勣调离禁军,任命他为右武卫大将军。这一调动表面上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实则是武则天开始削弱李勣权力的开始。

武则天对李勣态度的转变,与她逐步确立自己统治地位的过程密切相关。随着她在朝中势力的增强,那些曾经辅佐过李世民和李治的老臣,包括李勣在内,都逐渐被视为潜在的威胁。

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再次对李勣进行人事调整,将他调任为太子太傅。这一任命看似是对李勣的尊崇,实则是将他彻底调离军权。从此,李勣不再掌握实际的军政大权,而是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太子师傅。

然而,李勣并未因此而心生怨恨。相反,他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主动淡出朝廷核心圈,专注于太子的教育工作。这种识时务的态度,使他在武则天日益严厉的统治下得以保全自身。

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战争爆发。面对这一重大军事挑战,武则天不得不再次启用李勣。她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这一决定显示了武则天在国家安全面前的务实态度,也体现了她对李勣军事才能的认可。

李勣在这次战役中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与李世勣、薛仁贵等将领配合,成功攻破平壤,彻底瓦解了高句丽政权。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唐朝在东北亚的霸主地位,也再次提高了李勣在军中的威望。

然而,这次胜利并未改变武则天对李勣的态度。相反,李勣的功勋反而加深了武则天的忌惮。咸亨元年(670年),武则天以论功行赏为名,将李勣调回长安,任命他为太尉。这一任命表面上是对李勣功劳的嘉奖,实际上却是将其彻底调离军事权力中心。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勣逐渐淡出了朝廷的核心圈。他很少参与重大政事,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太尉职责。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使他在武则天日益严厉的统治下得以保全自身。

然而,李勣最终还是难逃武则天的猜忌。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以李勣与反对她的势力有联系为由,将其贬为汝州刺史。这一打击对已年过七旬的李勣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但是,李勣的命运并未就此终结。证圣元年(695年),已经建立周朝的武则天突然宣布平反李勣,恢复其太尉之职。这一决定的背后,既有武则天为显示宽仁的考虑,也有对李勣才能的再次肯定。

武则天执政时期对李勣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统治者在巩固权力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她既需要李勣这样的能臣来维护国家安全,又担心他们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这种矛盾心理导致她在对待李勣时常常摇摆不定,最终采取了一种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

李勣的一生,堪称是唐朝军政历史上的一部传奇。从贞观初年到武周时期,他经历了四朝帝王,为唐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涵盖了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

在军事方面,李勣的成就最为卓著。从贞观四年(630年)参与对东突厥的讨伐,到贞观十九年(645年)攻克高句丽的安市城,再到总章元年(668年)率军攻破平壤,彻底瓦解高句丽政权,李勣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为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国力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方面,李勣同样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在担任宰相期间,积极参与朝政,为唐朝的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上,李勣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来安抚周边民族,有效地维护了唐朝的边疆稳定。

李勣在外交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多次参与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为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改善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时,李勣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他主张通过和亲来缓解与吐蕃的矛盾,这一建议最终被朝廷采纳,成功地维护了西部边疆的稳定。

除了军政外交方面的贡献,李勣在文化方面也有所建树。他虽然不以文才著称,但对文化事业非常重视。在担任太子太傅期间,他积极参与太子的教育工作,为培养未来的君主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曾多次向朝廷建议重视教育,提拔人才。

李勣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但他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忠诚。即使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遭受打击被贬为地方官,他依然没有怨言,继续为国家效力。这种忠诚和坚韧的品格,赢得了后人的普遍尊重。

对李勣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赞誉他忠心耿耿,军事才能卓著;也有人批评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表现软弱,缺乏气节。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勣的一生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评价李勣说:"勣虽居将相之位,而能以谦退自处,不骄不伐,可谓难能可贵。"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李勣的为人和品格。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李勣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李勣"智勇兼备,忠诚可嘉",是唐朝难得的良将和能臣。

然而,也有一些史家对李勣在武则天时期的表现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李勣在面对武则天的专权时表现得过于软弱,没有像一些忠臣那样坚持正义,甚至有阿谀奉承之嫌。

结语:

李勣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了唐朝政治的复杂性和君臣关系的微妙变化。他的才能和功绩无可置疑,但在权力的漩涡中,他也不得不面对君主的猜忌和防范。

李勣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古代政治中,忠诚和才能并不总能保证一个人的安全,如何在保全自身的同时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

他的一生,不仅为唐朝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元朝寡妇出上联:野花不种年年有... 在元朝末年时期,社会上男尊女卑的风气盛行,寡妇常常被视为家中无足轻重之人。 有这样一位寡妇,她生得花...
原创 为... 穿越时空的谜团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历史学家和古代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名叫王莽的统...
原创 他... 陈毅一生追随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脾气很大,说话直来直去,但是为人正直,忠义,这是...
原创 揭... 岳飞被秦桧害死之后,二十年后才得以平反,后来岳飞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不公平的情况岳飞长子岳云被送...
原创 清... 清朝什么人的儿子才能被封为“贝勒”,贝勒是什么级别的官职? 在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中,有着不少特殊的官职...
原创 3... 在17世纪中叶,明朝的覆灭和满清的入主中原让许多忠臣感到沉痛,但仍有一些忠心护国的明朝遗民不愿低头。...
原创 同... 李渊和李密有些相似之处。 李渊的祖父李虎和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同为西魏八柱国,又是同朝为官,都出身关陇贵...
原创 李... 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的革命,是通过推翻前朝的武装革命实现的;...
原创 秦... 阅读导视图: 秦国建立(公元前770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
原创 吕... 因为陈宫把吕布当猴耍。 陈宫准备背叛曹操时,对张邈说: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