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回顾徐向前逝世,儿子向中央提出要求,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创始人
2025-07-07 11:02:14
0

中国现代的革命战争起源于南方,国共两党的许多将帅都是南方人,而徐向前元帅则是二十位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能文善武的徐向前曾创造了军中的18个第一,建国后本该功成名就的他,却依旧保持着战争年代朴素的生活,也被称为“布衣元帅”。

徐向前

1990年9月21日4时21分,徐向前因病逝世,享年89岁。在徐向前逝世前曾告诉儿子徐小岩自己的遗愿,希望中央能够同意。

徐向前去世后,徐小岩向中央转达了父亲的遗愿,然而中央却回复:“这三条我们不能全都同意。”

那么徐向前在临终前究竟向中央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为何中央没有全部同意呢?

分析敌情,获得多次战争的胜利

1929年5月徐向前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鄂东北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赫赫战功。红四军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1年1月红四军由红一军和红十五军组成,全军共有1.2万多人。徐向前先后担任红四军参谋长等职务,在战争中,他的指挥位置总是在影响战斗全局最紧要的地方,因此子弹时不时的会从他的头上、身旁飞过。

红四军创建的时候,“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敌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进攻作战,被迫转为守势。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决定转入战略反攻,将失地收复回来。

徐向前

1931年1月26日红四军派出第十师两个团的兵力围攻磨角楼,以第十一师和第十师的另一个团作为预备团,以此达到吸引敌人出兵支援的目的。

国民党和红四军的战士们在磨角楼激战了一整天,当敌第十三师的援兵到达的时候,我军打援部队顽强阻击,经过三天的激战后,敌援四处逃窜,磨角楼据守的敌人也被我军全部歼灭。

战斗结束后,红四军共歼灭敌军100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1000多支,这也是鄂豫皖红军第一次有计划地运用“围点打援”战术所取得的胜利。

打了胜仗后徐向前没有很开心,因为他认为这一仗我军和敌人只是打了个平手,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军领导同志有的人主张既攻占磨角楼,又要去打敌援,最后决定由军长带两个团的兵力进攻,徐向前带一个师和另一个团为预备队,攻城或者打敌援。

然而攻坚部队伤亡比较惨重,无奈之下只好将预备队的力量陆续用上去。就在这个时候麻城敌军四个团来支援,徐向前组织去攻打援军,但兵力实在是有限,仅仅歼灭敌援500多人。

徐向前认为磨角楼虽然被攻克了,但战果却没有他想象中的理想。

徐向前

在总结磨角楼战斗中,他曾指出: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用个把团围点,再集中五个团的兵力在野外打援兵,只要吃掉前来支援的敌人,再解决点上的敌人就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打仗最忌的就是平分兵力,不讲战术,而磨角楼之战就是最好的教训。”

通过总结磨角楼战斗的优缺点,鄂豫皖红军用活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在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消灭的作战思想指导下,取得了黄安、潢光等一系列战役的完美胜利。

1933年2月进入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遭到了四川军阀田颂尧38个团共计6万多兵力的“三路围攻”,敌人企图把红军消灭在大巴山下。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徐向前吩咐下去摆开扇形运动防御阵势,命令部队一边攻打步步逼近的敌人,一边向后方撤离。当红军战士撤退到川陕根据地后方的通江空山坝的时候,开始张网等待敌人。

国民党军队还以为我军战士贪生怕死,便步步紧跟,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徐向前的战术。在敌人进到我军设下的埋伏圈后,他们慌忙乱窜,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徐向前指挥红军集中兵力向敌人进行反击,一举打垮敌左纵队。

徐向前(左一)

敌中、右纵队见左纵队被我军一网打尽后,不再继续前进,而是仓皇逃走。此时徐向前趁机扩大战果,猛烈追击敌军,也获得此次战役的完全胜利。

这场战役共打了4个月的时间,歼灭敌军2.4万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补充了我军的军备库。最重要的是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创造了收紧阵地、集中攻击的战例。

由于我军频频打败敌人,这也导致敌军不甘心就此惨败,于是在1933年年底,国民党军刘湘又集合25万兵力,兵分六路“围攻”川陕根据地,并扬言要在3个月内将我军完全消灭。

大家都知道敌人在兵力和武器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尽管如此,我军也丝毫不惧怕。徐向前在得知这件事后没有紧张,而是认真分析敌情,随后决定采取决战防御的办法,依靠各个地方的武装和群众收紧阵地。

在收紧阵地的过程中,我军选择一些地势凶险的地方修建工事,一来这些地方易守难攻,二来也方便发挥我军擅长夜战近战的优势。

经过4期逐次收紧阵地和运动的反击,最终红军主力集中收缩在纵横仅一二百里的万源地区,实行决战防御。

徐向前(前排右二)

万源保卫战是一场非常危险的战斗,徐向前不仅要指挥战士们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他还要在指挥的最前方,反复强调硬着头皮也要和敌人厮杀。

最终红军战士在粮弹稀缺的情况下,和敌人激战了整整20多个昼夜,才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狠”“硬”的徐向前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向前前往八路军担任129师副师长,不久后转入太行山区指挥抗日游击战,也指挥了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

1938年4月,徐向前率领部分八路军前往冀南创立抗日根据地,创造出一大片平原抗日根据地。随后徐向前挥师东进,创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此进行了大大小小共计2000多起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0年夏天,徐向前奉命返回延安,后来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的副司令员。1943年春天,徐向前受命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指挥员。

徐向前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等职务,他曾带病指挥山西战场的作战。在短短两年内,就率部进行了运城、晋中、太原等战役,彻底消灭阎锡山军队的主力,解放了山西全境。

别看徐向前外表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但他在战斗中却是十分勇猛的。徐向前在为红四方面军总结的五字战斗作风中,将“狠”和“硬”作为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徐向前刚到鄂豫皖担任副师长的时候,师长已经在战场中牺牲了,部队也只有黄麻起义留下的300多名战士,最重要的是这些战士还是由农民组成的。

第一次带队上阵的时候,敌人的机枪扫过来,许多没有战斗经验的战士们纷纷抱头倒下躲避子弹,只有徐向前一人站在那里不动,他也因此在部队中树立起威信。

在这以后,哪里有激烈的战斗,哪里就会出现徐向前拿着驳壳枪的身影,他的警卫员也经常因为在战场上找不到师长而被上级批评。

当时手枪连的连长秦基伟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过:

“在战斗中,我们都摸到一个规律,那就是哪里的战斗任务最艰辛、最危险,徐总指挥就会出现在哪里……”

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第13军政委的李先念也曾回忆说:

“向前具有十分惊人的军事胆略,从来不知道恐惧是什么。越是大仗、难打的仗,他越是生龙活虎、倍感兴趣。”

而红四方面军以擅长打硬仗和恶仗而著名,这和徐向前的指挥风格是分不开的。

徐向前曾强调:“打歼灭战就是要对敌人狠,对自己指挥的部队,在歼灭敌人的行动上也要狠,不要害怕累、伤亡和消耗。”

“当你觉得自己很累、很苦的时候,往往也是敌人最受不了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继续和敌人对抗,那么胜利的必将是你!”

1948年3月到5月,徐向前率领大约5万的兵力朝着临汾发起进攻。徐向前身上的这股狠劲也在临汾战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临汾易守难攻,素有“卧牛城”之称。

在临汾战役动员会上,徐向前要求在指挥战斗时要实行战术爱兵,尽量减少伤亡。

攻坚战第一阶段,敌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使攻城部队遭受严重伤亡。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慌张,要冷静下来,绝对不能被一时的困难打倒。不拿下临汾,绝不收兵!”

就在这个时候前线指挥员给徐向前打来电话,要求搭云梯,实行强攻,这一战术遭到了徐向前的反对。徐向前认为如果用这个办法攻城的话,将会给部队战士们造成极大的伤亡,要珍惜每一位战士的生命。

叶剑英、徐向前等人

徐向前说:

“我们要将每位战士当成自己的亲兄弟,当成自己亲生儿女一样爱护。大家换位思考一下,老百姓在艰难之中仍将自己的孩子上交给国家,如果蛮干,不讲究战术的话,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么多信任我们的老百姓呢?”

当战斗进入到关键时刻的时候,中央让徐向前抽出三个旅的兵力北上晋中。徐向前接到中央的命令后虽然有些震惊,但他还是坚决服从上级安排,立刻吩咐下去。

徐向前调整部署,发动紧急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要顽强、坚持下去,只要再坚持最后五分钟,就能取得胜利。

在徐向前的果断指挥下,攻城部队连续工作27昼夜后,形成了两条长约1000多米直抵城下的坑道,并在坑道的尽头装有18000斤的炸药。

随着徐向前的一声令下,只用一瞬间,就将坚固的城墙炸开两个50多米的缺口。8纵23旅首先突入城内,战争结束后该旅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光荣的临汾旅”。

历时72天的临汾攻坚战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再次证明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法则。

徐向前和妻子

一生简朴的徐向前

徐向前一生简朴,从不以权谋私,更不会为亲人开后门。

1949年4月,山西太原解放,反动军阀阎锡山统治了38年的太原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阎锡山十分重视和老乡的关系,他经常将老乡笼络到自己的门下,并委以重任。

徐向前的老家和阎锡山的老家仅仅相隔一条河,徐向前率令战士们进入太原城后,城内流传了一句不是很好听的话。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徐向前的耳中,他对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共产党,和阎锡山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革命的原则。”

徐向前的两个姐姐来到太原,和许久不见的弟弟相聚。在此之前两个姐姐曾将自己的儿子交到徐向前的手中,让他带着两个外甥去参加八路军。

徐向前没有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外甥就多加照顾,反而将他们放到打仗最多、最激烈的部队。不过非常可惜的是两个外甥在和日军作战的过程中,为国捐躯了,徐向前因此对两位姐姐心怀愧疚。

徐向前一家

当姐姐们知道徐向前成为大官后,便找上门对他说:“你现在当了大官,看在你两个外甥的面子上,也让我们沾沾光、享点福吧。太原城里那么多东西,就拿出一两样给我们就好。”

徐向前虽然心中充满歉意,但他却没有同意两位姐姐的要求,他说:

“我这个司令和阎锡山不一样,我们很穷。阎锡山是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管官再大,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既然你们来了,就在太原城多住几天吧,吃穿和我一起,你们就会知道共产党的官是怎么一回事了。”

两位姐姐和徐向前同吃同住几天后才知道,原来弟弟还是之前的弟弟,并没有因为当了大官就变得不一样,他还是人民的公仆。于是两位姐姐什么东西也没要,也没有和徐向前提任何要求,直接回家了。

1955年授衔仪式上,国家根据每个人的资历和功绩,为他们授予相应的军衔,徐向前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

毛主席和徐向前

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就会知道我国最高军衔是元帅,仅有10人,而徐向前能够成为十大元帅之一,其能力也是不弱的。

尽管徐向前成为开国元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但他仍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作威作福,相反还和战争年代那样朴素。

徐向前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太好,但他在生活上从不要求中央给自己特殊的照顾,甚至还主动联系组织降低自己的标准。

按照规定,元帅家中应该配有两辆汽车,一辆吉姆车,专门供首长使用,另一辆为华沙车,是临时有事使用的。然而当两辆车刚送到徐向前的家门口,他就让工作人员送一辆回去,并立下规矩,妻子和孩子们上班上学都不能用车。

除此之外徐向前还拒绝国家每个月给自己发放的几十元补助,吉姆车老了,国家要给他换一辆新的,他也是不要的。徐向前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个表率,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临终前提出三条请求

徐向前虽然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十分简朴,但他却始终关心着党和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家附近有一个部队大院,每周都会播放一次电影,让战士们放松放松,徐向前知道后便和大家一起观看。

不过慢慢的徐向前发现,每当自己去大院看电影的时候,全体指战员都会起身欢迎;如果自己去晚的话,电影则会推迟播放,这也影响了指战员们的正常观影。

对此徐向前对部队的干部说:“我是来看电影的,和所有战士们一样都是观众,你们如果再这么客气的话,我下次就不来了。”

从这以后徐向前踏入部队大院后,再也没有全体起立以及热烈的掌声了,只有一双双尊敬的目光注视着他。

徐向前认为在战场上真正勇敢,被称为英雄的应该是战士们才对,军队干部要明确树立为兵服务的思想。

徐向前带领的部队之所以能保有极强的战斗力,在各个战场上都立下赫赫战功,与他这种爱兵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徐向前经常说:“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如果那些同志没有牺牲的话,今天的将军和元帅都应该是他们的!”

徐向前晚年

1956年,管理局考虑到让徐向前冬天更暖和一点,便给他送来一块新的地毯。徐向前开完会回来见到新地毯后没有开心,反而要求秘书将他送到刚刚建好的三座门招待所,并强调说:“现在我们国家还很困难,一分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去!”

地毯送走了,喜欢在地毯上玩耍的女儿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她问:“爸爸,你把地毯送走了,那我去哪玩啊?”徐向前说:“地上,坐在地上凉快,玩起来才舒服呢!”

女儿小时候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直到她长大后才明白,一个革命的家庭就应该始终心有大我。

徐向前十分牵挂伤残老兵和烈士后人的生活,并对家人和工作人员做出规定,对于他们的困难,一定要进行妥善的安排和解决。在徐向前的关心和帮助下,不少烈士的子女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照顾。

徐向前曾在山区领导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他也十分想念那里的人民群众,因此他常常接待从太行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来的人,并亲切的询问他们家乡的生产搞得怎么样,日子还好吗。

徐向前

1983年,徐向前迎来了自己82岁的生日,秘书和家人说要给他做寿,他却说:“做什么寿啊!不要忘了,现在还有很多百姓连裤子都穿不上,有很多家庭一家七口人,只有六双碗筷。”

秘书和家人听到这里纷纷沉默了,他们想着那户只有六副碗筷的七口之家,再也不和徐向前提及做寿的事情了。

徐向前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惦记的仍是党和国家,他希望自己死后不给国家增添麻烦,还希望子女可以永远对党忠诚。

1990年6月徐向前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8月5日徐向前严肃地和家人说:

“我现在病很重,说不了太多的话,我要向你们说的是,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以及太行山。这是我留给你们的遗言,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说到做到……”

徐向前的子女们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流下伤心的眼泪,并向父亲表示:“爸爸,您就放心吧,您说的这些话我们一定会记住的!”

徐向前说过这些话后,病情急剧恶化,再也没有说过其他的了。

徐小岩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因病逝世,享年89岁,中央很多同志都亲自来吊唁。

徐向前唯一的儿子徐小岩向中央提出父亲临终前说出的三个遗愿,请求中央可以圆了父亲最终的心愿。

不过中央经过商量后决定:“徐向前同志不仅是你们的父亲,还是我们国家的元帅,这三条请求我们不能全都同意,只能同意最后一条。”

于是在中央的决定下,将徐向前提出的不搞遗体告别和不开追悼会改为八宝山送别徐帅。

按照徐向前元帅的临终遗愿,11月1日至10日,中央的工作人员陪同徐向前的亲属乘专机飞往徐向前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撒放骨灰。

斯人已逝,但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展现的家风,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谈到中华文明,我们不得不提及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这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故事。然而,有些...
原创 1... 1954年,功德林中三位将军被处决了,为啥他们要被处决?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历经三载烽火,我军最终...
原创 从...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人,影响了整个三国的历史,他们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同时两个...
原创 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最接近现代的一个,自1912年灭亡至今不过一百一十余年。祭祀祖先...
原创 韩... 文/石中华 【作者简介】石中华,80后,笔名醉月一边秋,雪上飞等,在《世界日报》《小小说月刊》等刊...
原创 9... 特别提示:本原创文章已签约区块链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提到春秋战国秦国成为西戎霸主,就要疑问秦穆公...
原创 让... 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民族曾让北宋朝廷夜不能寐。他们骁勇善战,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这个民...
寻根问祖,秦姓渊源与文化 一、起源: 秦姓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姓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源自嬴姓: 颛顼帝有...
原创 唐... 在电视剧中,通过女性服装的差异,很容易看出唐朝和宋朝的女性开放程度。唐朝女性的服装豪放奔放,与之相比...
原创 细... 由于太平天国的兴起以及英法两国的入侵,清廷不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陷入两线作战,财政负担以及军事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