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的第一名将史思明,连续打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唐军兵权在边令诚,鱼朝恩,程元振,骆奉先等宦官手里,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有边令诚辖制,不能按自己的战略打仗。郭子仪不惹鱼朝恩,邺城大败郭子仪先逃。李光弼一直受程元振压制,早就灰心了。仆固怀恩打败史朝义,还是被骆奉先逼反了。
主要还是到唐玄宗,期关陇集团整体腐化,战斗力下降太多。原本北方就是北魏鲜卑武力集团和汉族豪强门阀联合做生意,西朝统一东朝,大家都差不多,也是合伙做生意,统一南方乃至更广的开疆扩土。结果河北利益集团后面发现,北方及东北游牧民族南下都是自己在抵御,边镇又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自己的日子太苦了。
而关陇集团享受长按洛阳之繁华以及东南的粮食丝绸等供养,这不是太亏了么?安史之乱就这么爆发了。最后打来打去8年死了几十万人,朝廷发现
依照现有军制,很难解决问题,因为就算打垮叛军,未来驻守边关重镇的军队还是可能反叛,不得不走向和解,这一和解就是默认了军镇在当地的权威,后面除开中原地区外,各地基本上都是藩镇拥兵自重了。河东河北基本上还是独立的。所以,要说安史是叛军,那制度本身就有问题,判的是有问题的制度,各有责任。
况且史思明作为叛军大头目,有不受约束的决策权,而唐军这里没有一个人能拿到这个VVIP权限,绝大多数不要大权限只求不要瞎指挥就烧高香了。如果有同等限度决策权,我相信郭子仪李光弼绝对稳压史思明一头
史思明根本没有与高仙芝和哥舒翰对战过。而且在河北方面,被李光弼打的怀疑人生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还有哥舒翰等前后几代安西节度使都是在潼关失败的,高和封是被玄宗所杀,哥舒翰也是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逼着哥舒翰出战,才被崔乾佑击败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