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代作为官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地方官学的发展变革如何?
创始人
2025-07-06 02:32:14
0

唐代是中国古代官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学制与管理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后代官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唐代地方官学是唐代文教政策在地方的反映,对地方官学的研究能够更好的还原唐代官学的整体面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唐代儒学与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官僚制度以及唐代基层社会的流动。

唐代地方官学依行政区划分为州学、县学、乡学三级体系,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管,总归于中央礼部统一管理。地方官学的学制紧紧围绕着尊圣崇儒思想,教授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同时也受到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在一些地区任用精通儒学的僧人为地方学官,还一度设置了以研究道家经典为主的崇玄学。

唐代地方官学体制完备,对学官及官学生的管理都很严密,鉴于地方学官教化职责的特殊性,在选任标准上除了吏部规定的“身、言、书、判”标准以外,另有才能和德行两方面的要求。

唐代地方官学生较平民而言身份特殊,享有廪食、住宿和免课役的特权,但其入学资格不高,主要体现在入学的门第要求较为宽松,优秀的庶族子弟也可入官学。

地方官学生中学有所成者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或选择留在当地任职,成为唐代文化领域的新兴力量。由于地方官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士子登科及第,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地方官学所授内容之间的脱节,唐代地方官学开始由盛转衰,最终名存实亡,空余礼仪职能,形成“学废而庙存”的特点。

唐代地方官学的建制、管理及教授内容

中国古代官学的设立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兴太学。武帝兴太学前虽也有博士教授弟子之制,但皆自授其徒,朝廷并无考察、举用之法。

汉武帝元朔五年,“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并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由政府正式下令兴学并任命学官,将文教置于政治目的下的中国古代官学制度自此确立。地方官学的设立也始于汉武帝时期。

随着汉代官学的不断发展,汉武帝“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这是由政府主持设立地方官学的最早记载。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将地方官学制度化的时期,则要追溯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即王莽执政时期。

王莽时期积极发展各级官学,并建立地方学制,“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明确规范了地方官学的建制,此时由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地方官学发展到唐代时,经过了魏晋南北朝、隋代的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详尽,奠定了后世官学制度的蓝图,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地方官学建制沿革

唐代的地方官学主要依各行政区分级设置。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为“道、府、州(郡)、县”,因道在唐代前期属“监察区划而非行政区划”,府与州平级,故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实际为州县二级制,县之下还设有乡里。

唐代的地方官学便根据各行政区划的层级,分为州府学、县学与乡学,并按管辖范围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将地方各学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依级别设置各学师资与学生。

唐王朝建立之初便十分重视官学的发展。高祖初入长安,战事未平,便敕令设立官学,其中就包括地方官学。唐高祖在恢复中央官学,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同时,将地方官学的层级分为郡学和县学,并对各级官学的生徒员额作了具体规定。

至武德七年(624),天下初定,政权基本稳固后,唐王朝又重申了州县官学的设置,并明令规定每乡置学。《通典》载:“(武德)七年,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这是有关唐代设立乡学现存最早的记载。

唐王朝捃摭遗逸,将“志希学艺”的士子送于京学并设考课之法。这一诏令为王公贵胄以外的州县吏民子弟置学,并开辟了入仕的途径,唐代对地方士子的重视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得出唐代地方官学的设置此时已下移至乡学。

然而在“天下兵革新定,士不求禄,官不充员”的形势下,武德年间唐王朝的重心始终围绕着扩大版图、稳定社稷。即使是唐政府下诏敦促置学,也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这些诏令背后更多的是表明政府收拢人才,重视儒学的态度。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继续为地方官学的建设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贞观初年太宗“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充实了官学的师资力量,此后,地方学官的选任开始步入正轨,

如贞观五年(631)的钱元修补长兴县博士,李諝受常州博士,贾玄赞“(贞观)廿一年,初任洛州博士”等;贞观三年,地方官学除经学外另在各州设立医学,补充了地方官学的分科。

贞观四年,完善了地方官学的建设,“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后太宗又诏颜师古考定五经,孔颖达与诸儒撰成《五经正义》,作为经学教材令天下传习,革除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南北经学分立给官学教育带来的弊端。

地方官学的祭祀礼仪也在建设之中,贞观六年诏天下行乡饮酒礼,令州县长官亲率长幼依礼行之,二十一年,诸臣议定州县官学释奠的流程“州县释奠,亦以博士为主”。

此外,文献中亦有此时州县乡学的明确记载,贞观初年,上党黎城人王庆“七岁能自致于乡校,乃心专经,笃意儒业”,河南缑氏人张简作为国子监助教“曾为乡学讲文选”,贞观末年的王义方被贬为儋州吉安丞后,大力发展当地教育,亲自为生徒讲经,教授儒家学礼,表明此时地方官学的州、县、乡三级体系已初步完备。

关于唐代乡学的性质问题,学界目前尚有争议。自武德七年置乡学诏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又再次敕令地方乡里置学。《通典》载:“其天下州县,每一乡之内,里别各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明文规定由政府兴办,并配备师资,学校教育在国家控制之内。

按吴霓先生的“从广义上来说,不由政府主持,而且不纳入国家学校制度之内的教学活动都应属于私学的范畴”界定,乡学应属官学体系无疑。至唐德宗贞元年间以后,随着地方官学的衰落,文献中不再有乡学的明确记载,此时的乡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地方官员彰显功绩的存在。

此外,唐代地方乡学之下有无里学,研究者们也意见不一。一些学者认为玄宗二十六年的敕令提及“里别各置一学”是里学存在的证明。如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中认为唐代的地方官学应是州、县、乡、里四级制。孔祥星主编的《唐代里正—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研究》里也认为乡学之下有里学存在。

然而据此诏在其它文献中的记载,文意则稍有不同。据《旧唐书》载:“天下州县,每乡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很明确的指出州县之下每乡置一乡学。此后,玄宗朝曾数次敦促置乡学。

开元二十九年下诏,“其天下道学,固已有置者,并乡学等,此并切于生人,比来兴置,盖为教导,各宜敦劝,使有成益”;天宝三载(744年)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并令学官教授,“乡学之中,倍增教授,郡县官史,明申劝课”。

天宝七载诏“古者乡有塾,党有库,所以明尊卑之仪,正长幼之序,风化之道,义在于此。先置乡学,务令敦劝”;贞元三年(787年),右补阙宇文炫上言,“请京畿诸县乡村废寺,并为乡学”;甚至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也只“置乡校、县学、州庠,以教训其子弟,长育其才志”,这些敕令均只云乡学而未提及里学。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乡学之下并无里学。如宋社洪认为唐代贞元以前的地方学校体制“本就是州、县、乡学三级制,没有所谓的更低级别的‘里’学。”因为唐代“乡”为虚设,“里”才是实体,故《通典》所云“里别置学”实为“将乡学置于里中”。

结语

综上所述,唐代的地方官学体系自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初建,至唐玄宗贞观年间已经深入至乡里,州、县、乡三级地方官学体制此时已初步完备。至少在唐德宗贞元年以前,乡学是作为官学的性质存在于唐代教育网络之中,在此之前地方官学始终都保持着三级体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属... 属下将未婚妻送给上司,生下一子后,上司写信给妻子:回来一下吧 在以前,女子就是一个悲哀的群体。从小就...
原创 陈... 古代四大美女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在古代史上,四大美女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这四人中,最为有名的肯定是杨...
原创 赵... 三国时期有一位充满着神奇的人物,他就是赵云,一直都让我们关注着,身上一直都有很多着好的与坏的争议,有...
原创 1...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世友将军以其铁血军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一个传奇。他严于律己,更严于待...
原创 如... 如果有幸生在清朝皇室,看看你是“亲王”还是“贝勒”马上揭秘 大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
原创 南... 南北分治:祸已临头才自悔,忠言不用亦徒嗟 陈朝中庶子虞荔之弟虞寄,流寓闽中,虞荔请诸陈主,召其弟入...
原创 北... #大有学问# 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考古人员对大同市北部的梁山进...
原创 许... 这不是我四年前的勤务兵? 1933年4月,红25师政委被调派到军部任职,师长许世友暂时接替政委这一职...
原创 为... 伟人为什么能够受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那是因为伟人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群众道路。从一开始进行考察的时...
原创 “...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存在很多的刑罚,比如说杖刑、砍头还有流放,在提起流放这一种刑罚的时候,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