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韩信,这个名字响当当,他曾经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大将,后来在谋士蒯彻的劝说下投靠了刘邦,成为刘邦手下第一号大将。韩信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后来还是死在了刘邦的算计之下。
一、才华横溢的韩信
楚汉战争初期,韩信原是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项羽势如破竹,一度把刘邦逼到绝境。虽然项羽本人是一代枭雄,但他性格直率,不善于用人,手下也缺乏谋士辅佐。而刘邦身边有张良等谋士帮助,在逆境中也能化险为夷。
相比之下,韩信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深得部下拥护。每每军心动摇之时,都是韩信的机智和奋勇鼓舞人心,让项羽军得以重振旗鼓。可以说,初期的楚汉之争,韩信对项羽军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是韩信渴望的并不只是当一个良将,他还有更大的抱负。韩信出身低微,早年混迹街头,深知民间疾苦。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扶助一位明君,实现理想中的治世。
可这些年跟随项羽南征北战,韩信逐渐看清这个年少英主的性格和局限。项羽虽勇猛,却自大跋扈、妄自菲薄;他缺乏真正君王的涵养和远见,只是一个出色的战场统帅而已。这样一个人,要实现韩信心中的治世梦想,怕是难上加难。于是,在张良暗中运作下,蒯彻开始游说韩信改投刘邦——这个出身市井的楚国乡野小子,或许才是真正的明君之材。
二、转投刘邦的决定
在垓下之战前夕,经过反复权衡,韩信终于做出转投刘邦的决定。这对于颠覆整个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韩信此举固然冒险,但实际上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刘邦虽然起步时不占优势,却在张良等谋士帮助下屡屡化险为夷。而项羽军里一直缺乏与张良相当的谋士,韩信也深感无力回天。
何况,刘邦本身也颇有王者之气。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又有将相辅佐,或许真能开创太平盛世。韩信不想永远当一个战场奴隶,他期待找到一个真正贤明的君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当然,感情上韩信还是对项羽存有一定眷恋。毕竟多年来跟随作战,也培养了深厚的爱戴之情。但天下形势已经明朗,韩信认为自己必须考虑长远,做出正确的选择。
蒯彻也再三对韩信分析:“刘邦待人宽厚,不杀降将,你我投靠他完全可以保全性命。而项羽性格残忍,就算不能取胜,恐怕也会杀光我们。现在正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你我理应乘时而动,改换门庭才是。”
在谋士的劝说下,韩信终于鼓起全部勇气,决心背叛恩人项羽,改投刘邦一方。此举无疑为汉军提供了决定性的优势,直接导致了楚军的溃败。
三、建功立业的汉王大将
自投靠刘邦开始,韩信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帮助汉军连战连胜。尤其是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的突然倒戈直接导致项羽军溃败,项羽最终自刎,为楚汉战争划上句号。韩信不负刘邦所望,成为了刘邦麾下第一号大将。以他的才能和人望,只要刘邦信任委任,完全可以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开创一番事业。
根据约定,刘邦原本答应封韩信为齐王,控制齐地。但很快,在张耳的猜忌下,刘邦反悔了,只给韩信楚王的称号,且命令他就藩下邳。此时,韩信的谋士蒯彻忧心忡忡,他知道刘邦必然防备韩信,怕他坐大成为威胁。蒯彻劝韩信趁现在刘邦尚未稳固天下之力,先发制人,争取更大的实力。
但韩信还是对背叛项羽一事愧疚,不想因为权力之争再生事端,决定观望形势,按兵不动。这让刘邦暗自松了一口气,得以顺利削减韩信的军权,防备日后变故。其实,韩信完全有与刘邦抗衡的实力。他若听从蒯彻,趁机扩大地盘,刘邦也不敢轻举妄动。但韩信终究还是畏首畏尾,错过了最佳反制刘邦的时机。
四、优柔寡断导致失败
韩信不愿与刘邦为敌,但刘邦却丝毫不领情,只想尽快除去韩信这个心腹大患。终于,在吕后和萧何的参与下,韩信被设计引入宫中杀害。当韩信的尸体被呈上来时,萧何冷眼相看,说出了“国贼已除”的评价。原来,他早就看出韩信性格中的优柔寡断,也早看穿刘邦要害韩信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表态,暗中观望形势。
如今韩信已死,萧何也终于表明了立场。吕后欣然称赞萧何识大体,从此提拔重用。而对韩信,萧何不留任何情分,因为他认为韩信只是个无能的武将,在政治上幼稚可笑,早该除掉。其实,韩信的问题就在于一味维护名声,不愿采取果断行动。他明明有与刘邦抗衡的实力,却不敢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还抱着侥幸心理,最终被算计所杀。
假如当初他听从蒯彻,趁机扩大地盘,刘邦也不敢轻举妄动。纵使不能和刘邦鼎足而立,也可保全性命,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依旧占有一席之地。但韩信临危不决,终致全盘皆输。
韩信死后,天下人议论纷纷。有人为其不值,有人则认为他死于权谋,可惜他那无双的军事才能。的确,韩信在军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但政治手腕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韩信最大的过错,就是在刘邦削夺自己实力的时候,还抱着侥幸、观望情势。他明明有与刘邦抗衡的实力,却不敢采取行动,最终被算计所杀。
韩信之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归根结底,他必须责怪的,还是自己的优柔寡断。权力斗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想要在这条荆棘路上走下去,就必须舍弃幼稚的侥幸心理,树立果断机敏的形象。当初在项羽麾下时,韩信就是一个果决霸道的统帅。可一旦面对刘邦,韩信就退缩了。他念旧情,畏首畏尾,明明看到刘邦的算计,却不敢挺身反抗。这种软弱到底害了他自己。
人生在世,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韩信的失败,给了后世无数权谋者以启示:唯有胸怀大志,眼光长远,才能在乱世中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结语:
韩信与刘邦的故事波澜壮阔,却也令人扼腕叹息。一个当世无双的军事才俊,就这样在权力游戏中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实在可惜。但我们也要从中汲取教训。这世间从来就没有天之骄子,哪怕才华横溢,也必须具备政治手腕,才能笑傲乾坤、不被权谋所困。
亦如后世诸葛亮,既是一代军神,又是稀世政治家。正是他兼具双重才能,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韩信则只有单一的武勇,政治头脑简略,终致不免被人算计。然则人各有命,韩信也不必太责备自己。他在有生之年为国尽忠,虽不能称圣明,亦称忠良。后人记取他的教训,方是真正的传颂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