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长沙解放后,为了支援二野战军放大西南,同时保障四野主力进军两广的侧翼安全,中央军委下达了命令,要求47军力挺湘西,迅速歼灭大庸之敌。为了成功完成这一任务,军政委进行了详细的敌情分析,制定了以139、141师以及140师的418团分成三路进行合围的计划。具体而言:139师负责正面进攻,首先攻占溪口,然后向大庸前进;141师推进到桑植,阻止宋希濂主力的支援;而140师的418团则直插大庸以西的东门坪,截断敌人的退路。计划预定在10月16日完成,全歼大庸之敌。
在行动开始的当天,各部队展开行动,向指定区域迅速推进。在迷雾的掩护下,139师的416、417团成功突破第一道防线,逼得溃败的敌军向大庸逃窜。139师继续前进,到达离大庸仅有40余里的地方。按照计划,各团部向指定地点汇合,形成对敌军的合围。到了16日黄昏,各部队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到达了指定区域,对大庸之敌实施了合围。 合围完成后,各部队协同作战,集中火力对城内的敌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尽管敌军在城内进行了空投支援,但在合围之下,敌军大势已去。有趣的是,由于军长被生擒,敌军内部陷入混乱。这一情况使得敌军在战败中表现得相当迅速。城内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军长被生擒。而取得这一战果的人,正是417团1营营长阎太云。在战斗中,阎太云率领一个排的兵力,趁黑夜冲到城边,灵活地绕过敌人的阵地,途中成功抓获了一位敌军副官。从副官口中得知敌军总指挥设在文庙后,阎太云果断展开行动。他巧妙地绕过哨兵,来到敌军总指挥所,成功生擒了敌军总指挥张绍勋。张绍勋看到自己身陷重围,无奈之下放下武器,成为俘虏。这场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除了副军长丁树中率领1000残兵逃脱以外,其余敌军全部被歼。在大庸一战中,我军俘虏了敌军5000余人,成功消灭了敌人在湘西的主力部队。这也为解放湘西打开了大门,为解放大西南开辟了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