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鼓吹教育无用论,读不读书最后都是打工,上不上大学最后都要嫁人,既然结局都一样,何不早一点出来打工,早点嫁人让别人养。鼓吹这种说法的人,我就想问问他们,当你们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也让他们辍学早点进入社会?读书并不一定代表好的前程,也不代表就能嫁的更好,读书只是为了让你建立更好的三观,起码要知道这一生要怎么活,要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生活幸福也好悲苦也罢,起码都是自己的选择。
民国时期,许多在封建礼教制度下长大的大家闺秀,结局都不怎么好,郭沫若的妻子张琼华,鲁迅的妻子朱安,都是典型的代表,然而那个时期,也有受过西方思想熏陶的女子,郭婉莹就是这类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她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她也敢大胆去追寻自己的生活,郭婉莹小时候在澳大利亚长大,她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却不会中文,她父亲受到邀请回国发展,丰富资本市场。
郭婉莹回到国内后,就一直在贵族学校读书,在此期间她也学会了中文,受生长环境影响,郭婉莹长大后,气质出众,再加上光滑的额头、粉嫩的脸颊、白藕般的手臂,郭婉莹的形象足以秒杀当代一线明星,毕业之后,她的父亲没让她去美国留学,资本家的女儿,自然也逃不了各种联姻,她的父亲为其物色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并且两人很快就订婚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刚毕业不久的郭婉莹就要嫁做人妇了。
有一天未婚夫为郭婉莹买了一双美国产的玻璃丝袜子,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这袜子很结实,穿一年都不会坏。”郭婉莹一听这样的话,瞬间对自己的婚姻感到极其失望,嫁给一个只关系袜子结不结实的男人,如此无趣的生活,这不是她想要的,就因为一双袜子,郭婉莹决定逃婚,一个人来到了北京,而且她还考上了北京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想嫁的人,吴毓骧是林则徐的后人,出自书香门第,而且他和郭婉莹一样对婚姻有自己的看法,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
郭婉莹觉得遇到对的人了,她决定和吴毓骧结婚,然而婚后不久吴毓骧就出轨了,还是一个相识的寡妇,而郭婉莹并没有大动干戈,她只是从寡妇家里,将丈夫带了出来,然后继续生活。生活很快就归于平淡,不甘如此的郭婉莹,自己捣鼓了一个服装店,设计衣服,后来吴毓骧抓住机遇办了一个厂,而郭婉莹也成了有钱阔太太,然而生活再一次降下了风雨,丈夫被打成右派,工厂也被国有化了,丈夫受不了打击死了,并且还留下了十几万的债务给郭婉莹。
郭婉莹并没有向生活屈服,她每天给人洗衣服,干杂活挣钱还债,她从不向外人诉说自己的悲苦遭遇,熬过风风雨雨,六十多岁的郭婉莹,一边在家里带孙子,一边度过自己的余生,在她自己看来,她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而已,和他人并没有多少关系,她也不愿意过多诉说,人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