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康乾盛世,全称应该是“康雍乾盛世”,是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努力经营而来的盛世,西方称之为“HighQing”。在此期间,清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这是清朝唯一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的盛世。
康乾盛世由康熙皇帝开启,康熙一生励精图治,对清朝有着巨大贡献,然而在晚年时期,还是出现很多弊端。就好比九子夺嫡的发生,皇子们为了皇位手足相残,令清朝受到极大损失。
雍正即位后,迅速开始清理政敌,并实施一系列措施,这才及时止损。在很多人心中,雍正是一个不顾手足之情,残忍清算兄弟的狠心之人。然而后世对他的好评,却并不比康熙、乾隆少。
比如清史专家杨启樵评价说:
“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
历史学家南怀瑾评价道:
“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日本人一直很尊崇雍正,将其称为“希世仁君”。日本东洋史学者佐伯富评价称:
“有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盘石,即为雍正所奠定。”
雍正虽然以严厉治国,但不得不承认,清朝在他的统治下,的确变得更加强盛。可惜的是,雍正仅仅在位13年,就过早去世了。不过在这13年里,他做成了3件大事,为乾隆时期的盛世奠定基础。然而乾隆即位后,这些事却一个个被推翻。
雍正做成的这3件大事,分别为清查亏空、治理贪腐、官绅纳粮。那么乾隆即位后,是怎样一一将其推翻的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其一,清查亏空。康熙朝看似强盛,实际到了康熙末年,国家财政亏空十分严重。有的官员因为开支太大,甚至向户部借款。其他官员得知后,就纷纷开始效仿。除此之外,朝廷打仗、赈灾都要银子,这就导致国库空虚。
雍正即位后,便立马将此事提上日程,随即成立了专门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即会考府。由他最信任的怡亲王胤祥,总理会考府事务,同时允许胤祥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另外雍正还下旨,让欠户部银两的官员,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将钱还清,否则严惩不贷。经过多年努力,康熙朝遗留的亏空基本追缴完毕。
其二、治理贪腐。雍正认为,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官员自身侵贪,因此他在调查亏空的同时,也大力打击贪腐。他在治理贪腐这一块,还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无论什么官员,只要发现贪污,即刻罢免官职。第二步查清官员贪污多少,规定一定时间内必须全部吐出来。第三步则赶尽杀绝,直接抄家,不给你任何机会。
雍正二年,雍正帝还加重了处罚:
“那(挪)移一万两以上至二万两者,发边卫充军;二万两以上者,虽属那(挪)移,亦照侵盗钱粮例拟斩。”
他还特地设置一个封桩库,据记载:
“凡一切赃款羡余银两,皆贮其内,至末年至三千余万,国用充足。”
经过雍正的整顿,各级官员都大受威慑,再也不敢以身试法。
可以说清查亏空和治理贪腐,雍正都是直接采取雷霆手段,效果自然是相当显著。然而乾隆即位后,对此进行了否定。他即位不到半个月,就表示自己要采取“施政原则”,即“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他最宠信的和珅就不用介绍了,那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
其三,官绅纳粮。在古代,官绅属于统治阶级,所以不用当差不必交税。而雍正为了清朝长远发展着想,则实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官绅也交税当差。官绅当然不愿意服兵役或徭役,所以只能用银两兑买。即便如此,雍正仍然得罪了一大帮官僚士大夫,因此民间多了很多对雍正的负面评价。
雍正不惜得罪这些人,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只有清朝巩固之后,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然而乾隆上台后,却宣布:
“一切杂色徭役,则绅衿例应优免。”
雍正努力实施的“官绅纳粮”政策,就这样被推翻。
其实不仅这3件事,乾隆即位后,推翻了许多雍正时期正确的政策,导致他爹13年的心血白费。康熙以“仁”治天下,雍正以“严”治天下,乾隆自诩“宽猛相济”,自称“十全老人”,实则与祖父、父亲是有距离的。也正是因此,父亲交给他的是一个盛世,却在他晚年时期走向下坡路。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