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了?一个和尚临终前很可能给出了答案
创始人
2025-07-02 21:32:07
0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于公元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成功,朱元璋的嫡长孙也是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皇宫之后就不知所踪,因此朱棣成了最后的胜利者,他也顺利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永乐帝。

但是由于大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踪,这也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朱允炆的下落之谜让朱棣十分困扰,也成了后世历史的一大谜团,不过根据历史上一位和尚临终前的遗嘱要求记载,很可能揭开了朱允炆下落之谜。

其实朱允炆算不上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实际上他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次子,朱标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和地位最稳的太子,在朱元璋心目中朱标永远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选。

不过很可惜,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时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要面临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出于对朱标的喜爱,最终使得朱元璋做出了隔辈传位孙子朱允炆的决定。

算上朱允炆在内朱标一生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其中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是朱标结发妻子太子妃吕氏所生,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三人则是侍妾吕氏所生。

因此按照法理来说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本来朱元璋也是按照皇太孙来培育朱雄英的,只可惜朱雄英在8岁时就夭折了。不久后朱标的结发妻子常氏也在生育朱允熥之后因产后病而死,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则被朱标扶正成为太子妃,所以朱允炆在法理上也具备了嫡长孙的资格,这也是最后朱元璋决定隔辈传位给他的主要原因。

在决定册立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之后,朱元璋就担心朱允炆年幼且威望不如朱标,压制不住明朝的这些开国功臣,于是朱元璋从长远的皇位稳定考虑,替朱允炆披荆斩棘,把开国功臣全部诛戮了一遍。

直到朱元璋认为开国功臣再没有能对朱允炆皇位产生威胁的人,他才最终安心去世,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开国功臣虽然对朱允炆不存在威胁了,可是他的那些手握众多藩王护卫兵权的儿子们对朱允炆威胁却更大了。

所以朱允炆继位之后很快就认识到了叔叔们对自己皇位的威胁,因此他才在文臣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开始严厉削藩,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废除这些藩王叔叔们手中的护卫兵权。

朱允炆最猜忌的叔叔其实就是当时在世最年长的叔叔燕王朱棣,因此削藩时朱棣首当其冲,朱允炆强硬的削藩态度,也迫使朱棣决定起兵反抗,兴起了靖难之役。

当朱棣成功攻入南京时,朱允炆随即点火焚毁了南京皇宫。但是常见的史料《明史》和《明实录》中,在朱允炆点火焚毁南京皇宫后关于他的下落记载却十分冲突。

据《明实录》记载:(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朱允炆听说南京城破后,他就点燃了皇宫,朱棣派人去抢救他,但还是来不及了,最终他还是被烧死了,朱棣还抚着他烧焦的尸体惺惺作态痛哭一番。

而《明史》中则记载:上(指朱允炆)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这意思就是朱允炆自焚烧毁皇宫时,只有他的妻子马皇后烧死了,大臣程济帮助朱允炆化妆成了僧人潜逃了出去,朱棣带兵入宫后,太监们指着一些烧成灰烬的骨块称其是朱允炆的遗骸。

所以《明实录》中记载朱允炆是被烧死了,而《明史》中则记载是朱允炆在程济的帮助下化妆成僧人逃跑了,这两个史料中的记载是非常矛盾的。

在这里要说一说在《明史》中记载的程济,他是洪武年间的进士,曾出任翰林院编修一职,擅长易学,他在靖难之役前曾经夜观天象,向朱允炆预言称北方将有叛乱发生,当时满朝大臣都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因此他就被朱允炆抓起来关入大牢。

后来果然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应了程济的预言,这也让朱允炆对程济颇为信服,于是程济被放出来成了朱允炆身边的参谋。

当朱棣攻入南京时,朱允炆本想一死了之却被程济拦住,他称自己曾被朱元璋托梦,朱元璋在梦中告诉他危急之际可用僧人身份帮助朱允炆逃脱,就这样程济拿出僧袍和度牒,和朱允炆一起化妆成僧人逃出了南京皇宫。

虽然《明实录》和《明史》两个史料中的记载十分冲突矛盾,但仔细想一想就明白了为什么两家史料会出现如此南辕北辙的记载。

要知道《明实录》是明朝官方修订的史料,而《明史》则是后面的清朝官方修订的史料,从朱棣登基之后,明朝官方历来都是只承认朱允炆自焚身亡,明朝官方是不会承认朱允炆失踪,因为只有朱允炆死了,朱棣一脉才不算是篡位,否则即便朱允炆是失踪也会显得朱棣得位不正。

所以被指认为朱允炆遗骸的那具烧焦的尸体,不管是不是他,明朝官方都必须得认可这具焦尸就是朱允炆,只有朱允炆死了,朱棣和他后人的皇位才能坐稳,因此这具焦尸是不是朱允炆,明朝官府到必须认可他就是朱允炆。

而清朝人修订《明史》时,则不想明朝人顾虑那么多,清朝人不需要考虑朱棣及其后人得位正不正的问题,所以清朝人修订的《明史》也给后人来了一个谜团,那就是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了。

至于《明史》中关于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跑的说法也是在各方史料中都有些蛛丝马迹可循,比如朱棣登基之后派户科给事中胡濙名为去民间探访张三丰真人,实际就是派胡濙暗中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

胡濙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为止,在十六年期间基本名义上都在民间替朱棣寻访武当宗师张三丰,但实际上史料中却记载胡濙多是替朱棣在民间探访一些对皇室不利的隐秘之事。

而胡濙最后一次替朱棣外出寻访是在永乐二十一年时,当时朱棣正在北征蒙古,特意在前线宣府召见他。当他来到宣府时已经是深夜,即便如此,已经睡下的朱棣听闻胡濙到来,立刻连觉都不睡了就召见了他。

这一夜两人在朱棣的寝室中彻夜长谈,直到天亮时分胡濙才退出朱棣的寝室,而两人这一夜的谈话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包括时刻记载皇帝言行起居的《起居注》都没有任何记载。

而在这次彻夜长谈之后,朱棣也不再让胡濙外出寻访张三丰了,因此后世都认为很可能这一次胡濙带来了关于朱允炆的确切消息,并且还让朱棣放下心来,所以这才使得朱棣不再让他打着寻访张三丰的名义而暗中探寻朱允炆了。

想一想在那个时期朱棣已经当了二十一年皇帝了,他的皇位几乎就算是稳如泰山了,即便朱允炆光明正大复出,也没有号召力能影响到朱棣的皇位了,所以可以看作朱棣这一次是放下了对寻找朱允炆的执念。

其实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时,一个和尚在临终前就曾劝朱棣放下对寻找朱允炆的执念,而也正是这个和尚很可能就是朱允炆下落的线索人物。这个和尚正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军师,人称“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都知道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因此他登基之后对佛教也是比较推崇,特意在皇室中设置了主录僧之职,让主录僧负责皇室的法事祭祀等工作,从皇帝到藩王都有主录僧。而道衍和尚就是朱元璋分配给朱棣的燕王府主录僧,主要就是专门替燕王府主持法事祭祀等工作。

道衍和尚却不是一般的和尚,十分聪明,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并且为人颇有谋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多亏了他的谋划,后来也是他建议朱棣擒贼先擒王速攻南京,这才使得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在朱棣登基之后,本想让道衍和尚还俗当官,可他坚决不肯还俗,最终只以僧人身份成为朱棣的高级政治顾问,朱棣对他十分信服,每遇军国大事必与他商议,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道衍和尚在病重时,朱棣曾多次前往他居住的庆寿寺探望,他临终前,朱棣就问他还有何遗愿,他只对朱棣说了一个遗愿,那就是恳请朱棣释放被囚禁了十六年的溥洽和尚。

溥洽和尚是什么人会让道衍和尚在临终前恳求朱棣释放呢?这个溥洽和尚正是当年朱允炆的御用主录僧,朱棣登基之后怀疑溥洽和尚帮助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跑,但是朱棣又没有证据,所以只能以其他罪名抓捕了溥洽和尚,对溥洽和尚是严刑拷问,可溥洽和尚一直都没有交代朱允炆最后是不是化妆成和尚逃跑了,因此朱棣一直把溥洽和尚囚禁起来。

因此结合这些史料记载,可以大胆猜测,如果朱允炆最后是化妆成和尚逃跑了,那么他很大概率是在溥洽和尚的帮助下逃跑,而逃跑之后很可能是得到了道衍和尚的庇护。

因为朱棣登基之后让道衍和尚总领全国佛教事务,道衍和尚掌管了天下所有僧人的信息,所以能让朱允炆以和尚身份在民间继续生存下去的只有道衍和尚可以做到。

那为什么道衍和尚要帮助朱允炆呢?其实据一些史料记载道衍和尚一直对于自己帮助朱棣谋划靖难之役,引发了四年的战乱而后悔痛苦,同时他内心中对于朱允炆也是颇为愧疚,所以他很可能是在这种愧疚和后悔的心理之下开始帮助朱允炆变换身份躲避朱棣的寻访。

而道衍和尚在临死时要求朱棣释放溥洽和尚也更加印证了这种猜测,同时道衍和尚也是希望朱棣能放下对朱允炆的执念,毕竟当时朱棣在为日久根基已固,朱允炆存在与否对他都没有太大影响。

实际上朱允炆更多的似乎就是朱棣的心结,道衍和尚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希望朱棣释放溥洽和尚就是代表着解开心结,放下执念。

朱棣也确实听从了道衍和尚的遗愿,当即宣布释放溥洽和尚,这也让道衍和尚安然的圆寂。虽然朱棣听从道衍和尚放下了执念,但是他这么多年来始终想对探访朱允炆的事找到一个结果,因此胡濙才会有了最后一次的探访任务。

而胡濙这最后一次向朱棣汇报,并且二人还彻夜长谈,很可能是胡濙已经掌握了朱允炆的详细情况,甚至是得知了朱允炆已经去世的消息,所以才会让朱棣彻底解脱,从此不再让胡濙继续探访了。

据历史学者徐作生教授的考证,他认为胡濙最后一次向朱棣汇报的情报就是朱允炆已经去世的消息,朱允炆最后确实从皇宫化妆成和尚逃跑了,而这一年胡濙探访得到的情报就是朱允炆去世了,终年46岁。

所以朱棣在得知朱允炆确实去世的消息后,他才会如获重释,彻底打开了心结。其实朱棣何尝不明白道衍和尚的劝告,他根基已固朱允炆对他再无威胁,可是朱允炆就像是卡在他喉咙里的一根刺,虽然威胁不到生命,但总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只有这根刺彻底消失了,他才能舒服。

其实不管朱允炆是生是死,朱棣对外都得宣称朱允炆已经死了,绝不能是不确切的失踪,否则朱棣的皇位不会稳定下来,只有朱允炆死了,才没人能威胁到朱棣的皇位,这也是为何《明实录》的记载会和《明史》的记载冲突之处。

说归到底,朱棣对于朱允炆的执念,还是源于他得位不正的不自信,他最担心的就是后世百年之后对他评价还是篡位。

#图文万粉激励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九... 1971年9月13日,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爆发,林彪元帅驾乘的三叉戟飞机,最终诡异坠毁在了蒙古温都尔...
原创 “... 古代起义的领导者,大都不是农民,为何我们还叫“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名字由何而来?三个理由为农民正...
原创 诸...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因为刘备认为刘婵是扶不起的阿斗。然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却连杀3位重臣。...
原创 1... 1981年,随蒋介石叛逃台湾的首位女叛徒高调回国,中央安排其故友接待。没想到,故友的一句话让她无地自...
原创 对...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三国的时期也快要过去,这时候曹操已经死了,代替曹操是文帝曹丕,生前的时候,曹操就时...
李自成临终前痛哭流涕:如果当年... 李自成,曾经威震天下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在他临终前竟痛哭流涕,发出悔恨的哀叹:“如果当年听吴三桂的话,...
嵇康故里:琴音悠扬的历史回响 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以其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文化...
梁启超与未完成的《中国通史》 在梁启超一生庞大的著述计划中,撰写一部规制宏大的《中国通史》是其最为在意之事。他在致女儿令娴的信中,...
原创 川... 我死了之后,请把我和猴子埋在一起。 川岛芳子被判处死刑之后,曾经被军统关押了3年之久,这句话是她为数...
原创 病... 病关索杨雄只不过是蓟州押狱兼行刑刽子手,官不大,管的人也不多,为什么一个月有二十多天呆在单位不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