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当年入川时,有一落凤坡,庞统急着立战功,死于此地,所以刘备还没怎么开始清盘天下的时候老庞就已经走了,剩下诸葛亮这个谋士管理着蜀国上下吃喝拉撒,那么如果庞统活下来,死去的死诸葛亮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用兵诸葛亮的每次北伐,魏延都提出了给他万人作为偏师,直取潼关,诸葛亮率主力随后跟进。先夺取了潼关,稳定防御,再回头收拾潼关以西的魏军。就像汉高祖以主力吸引项羽,韩信略取其他小国的方式一样。但诸葛亮“制而不许”,正史上没有解释诸葛亮“不许”的原因。再看庞统跟刘备入川时,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趁刘璋回成都没有防备的时候,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这两个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是魏延提出的战术,诸葛亮拒绝了。庞统的是自己提出的战术,刘备觉得“太急”而拒绝了。魏延能不能夺得潼关?庞统能不能夺得成都?这里不做分析,但两者的策略几乎一样;既有风险,但成功希望、回报又同样是巨大的。这个比较看;庞统敢于出奇兵,敢于冒险。而诸葛亮不敢。从战争规律讲;以弱击强,不出奇兵只能等待灭亡。所以,因为庞统中途战死,再也没有出奇制胜的军师了。
所以说诸葛亮具有战略眼光,在用兵上也不差,只是在后期能征善战之人太少,虽有几个人用,但独当一面人少,还有降将不敢放手。同时过余的小心。如庞统如能做北伐总帅可能会好的多,因为他在战术上不比诸葛差或有新的战术。而诸葛亮同北方打了几十年丈,新牌不多,出奇制胜难凑效了。从时局来讲,当时蜀国要支持大型战争或持久战条件应不太成熟。财力,兵力,战将都不充足。北方老兵都是北人,所以守住算不错了。
从这样的对比就能看出;庞统适合于随军作战,诸葛亮不适合在前方临敌,更不适合指挥,只适合在中军帐中运筹帷幄,所以,如果真的是庞统领军北伐,魏延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才能。上述例子也能看出,魏延的军事能力,是比庞统也不遑多让的。他们二人战略思维相似,必定能配合的水乳交融,出奇制胜,司马懿对着这样的组合,怕是要更加头疼,关中可能会更有希望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