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完全是李世民不地道,让别人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从另外一面又反映出来,弱国无外交,耍你像闹着玩一样。
虽然隋朝只经历了三任皇帝,但是在国力巅峰时期也是不容小觑,周围小国都要过来巴结。比如说颉利可汗,他就迎娶了隋朝义成公主。也正是在隋朝这个老丈人的帮助下,一度囊括了突厥各大部落领土。
其中有一个部落以夷男为可汗,早些年他趁着突厥大乱,趁机整合了其他小部落,成为了一个管辖7万人的可汗。但是在颉利可汗面前还是没法看,最后选择投靠颉利可汗。
但是后来隋朝遇到李渊造反,一路南下直取长安,大唐就这样建立了起来。但是和很多新旧王朝交替一样,总会有前朝的余孽四处作乱。隋朝灭亡,颉利可汗就很不甘心。
他希望可以借助义成公主的号召力,重新建立起隋朝。他趁着唐朝内乱未平,伺机骚扰唐朝边陲地区。虽然李渊曾经多次派兵镇压,但是由于突厥兵的机动性太强,最后总是无功而返。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同时也是唐朝的一位大将军,平乱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他先是买通了颉利可汗帐下的一些小部落,许给他们各种好处,让他们来一个里应外合。
这其中就包括了夷男,他也看出来了唐朝大势不可阻挡。自己反叛不说,还去策反其他部落的可汗。在这样的情况下,颉利可汗渐渐的被架空,成为了孤家寡汗一个。
李世民趁着这个空挡,一举反击消灭了颉利可汗。而由于“天高皇帝远”,夷男趁着颉利可汗被消灭的功夫,开始整顿原先颉利可汗的部落。
从原来的7万一跃成为20万兵力的可汗,也成为了第二个颉利可汗。因为当时李世民正在想着篡位的事情,没时间去管他,否则可能最后也轮不到他。
等到李世民回过神来的时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虽说已经消灭了颉利可汗,但是夷男成为了他的心腹大患。
不过为了奖励他,还是封他为毗伽可汗,夷男也不再蜷缩在自己的领地,成立了薛延陀国,相当于是一国之主。但是随着唐朝的发展,他又想依附于唐朝。
于是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说是希望可以迎娶唐朝公主。第一次的和亲被李世民直接拒绝,第二次又让人带了大量礼物,希望能够和亲。李世民这次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说考虑一下。
后来他召集群臣,商量该如何对策。首先作为父亲,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到苦寒之地。再者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他又不想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
他只提出两个建议,第一要么是发兵10万直接将薛延陀国打垮,这样可以保证百年的和平。第二是答应和亲,可以换来几十年的和平。
当时的宰相房玄龄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他认为唐朝刚刚经历战乱,此时应该休养生息。可以暂时的和亲,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不能便宜了他,如果可以设计让其自己放弃最好。
旁边又有人提出了建议,可以加重彩礼的数量,让他知难而退。最后经过大家的商讨,决定以:5万匹马、1万匹牛、1万匹骆驼、10万头的羊为聘礼,才能够迎娶唐朝公主。
薛延陀国使者把这个消息带回去告诉了夷男,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事情有点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但是后来还是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让人告诉夷男,就算是彩礼凑齐了还不行,必须让他把这些牲口都赶到灵州(距离部落很远的位置,今灵武市)。为何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人口数量这么多,必须是下面各个部落一起凑齐的。
如果真的把这些牲口赶了过去,能不能赶到地方先不说。就算是赶过去了,估计也得折损了一大半。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约定的时间到了之后,只有当初的一半了。
既然连彩礼都拿不出来,那么李世民也没有嫁女儿的必要。夷男知道自己被耍了,但是打碎了牙齿还得往肚子里面咽,因为当时的唐朝很强大。
等到夷男回到自己的部落后,部落的人发现公主没有娶到,牛羊折损了一大半还要多。虽然并没有人说什么,但是也埋下了芥蒂。就在他回到部落的第2年,夷男因病加气就这样去世了。
由于部落可汗的去世,内部出现了叛乱,部落之间渐渐的分崩离析。李世民瞅准机会,派兵直接将其攻打了下来,换取了永远的安宁。
实在是不地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