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来点好酒好菜。”“好嘞!”
在古代电视剧中,我们通常都会听到这样的台词,而店小二也会马上端上饭菜。在客官吃饱喝足之后和小二打声招呼,主动放下饭钱就扬长而去,小二也会不清点饭钱笑着说“慢走”。
换句话说,为什么古代店小二会如此“佛系”地收钱呢?他难道是不在乎钱吗,才会客官放多少钱他收多少,并且毫无怨言。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银两是如何进行换算的。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数不胜数,尤其是秦汉以前。而在唐宋之后,货币单位基本处于不变的稳定状态。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古代货币的基本单位——方孔铜钱(单位:文),白银(单位:两)以及黄金(单位:两),它们三者之间以及与我们现代的货币的换算如下(以下关系仅作为参考数据):
1两黄金=10两白银=人民币2000元
1两白银=1000文钱=1贯(吊)钱=人民币200元
1文钱=人民币0.2元
由此可见,在古代最不值钱的就是铜钱,1两白银就相当于1000文铜钱。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一贯(吊)钱就是1000文钱。当然也可以把1文钱的单位值看作现在的1分钱。
所以电视剧中,古人在客栈吃完饭从不问多少钱,直接放下一些碎银子拍屁股走人。在我们看来一些碎石头抵饭钱是店家吃亏了。但是在当时,碎银子抵那些饭菜可是绰绰有余的,可能还多给店家钱了呢,小二高兴还来不及。
那也有人有了疑问?这些钱有没有可能是假的?真的就是几块碎石头呢,其实也不是没可能。毕竟现在人收钱的时候,也有收到假钱的情况,古人又是如何呢?
假钱的情况不可否认,但是想在饭店里面用假钱,基本上是不可能。因为店小二每天迎来过往这么多人,对于银子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像现在饭店里面的收银员,真钱还是假钱,只要一过手,基本上就很清楚了。
古代的店小二也有同样的能力,毕竟银子和石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相同重量的两者,肯定是后者更重一点。而且银子的质地比较软,甚至是用牙都可以检验真假,这也是电视剧里面常用的桥段。
当然除了最基本的之外,古代还有稍微高一点的验钞技术,不过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在大宗的货币贸易上面。
比如说有人买东西花了十两,啪嗒一声拿出了一大锭银子付给老板,老板怎么确定这锭银子是足量的?这是因为在旁边有一个称,根据一定的兑换比例,可以称得出这锭银子有多少钱?
但是一般都是出现在古代的商票当中,毕竟也只有他们才进行大宗的金钱交易。所以正如之前说的,一般情况下一小块碎银子,就完全够付一顿饭钱了。再者如果大家对银两的购买力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可以看看以下几个举例。
1、如果生为宋代人,为人父母的必定和孩子说“要好好读书,长大当官”,因为在宋代当官,待遇堪比现在的国家公务员。
一个最基层的八品芝麻官县令,月薪就拿15贯钱,也就是大约15两白银、3000元人民币;那么那些高官也就更不用说,一个宰相月薪300贯钱,也就是大约300两白银、60000元人民币。
除了有令百姓羡慕的薪水以外,还有职田、日常用品等等津贴发放,这样的待遇真是让我这个现代人都羡慕不已。
2、清朝时期,买房是按间数来计算的,而并非现在的平方数算。而在乾隆年间,北京内城某一胡同有一座四间的瓦房,就大概需要70两白银了。
那么如果四间瓦房最少算70平米的话,一两白银岂不是可以买一个平米的地方了。当然如果是郊区的房子,价格会相对便宜些。
还有夸张点来讲,店家的验钞以及清点能力比起现在的验钞机毫不逊色。店小二扫了一眼桌上的银子大概就能清楚是多少钱了,拿在手里一摸大概就能知道是不是真币。
所以电视剧中不问多少钱的桥段,这样一讲来也不足为奇了。但是也有可能是电视剧特意将那些问钱的场景给省略掉,毕竟那只是影视作品。
文|姜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