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戴安澜。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与王老湿是同乡。他于1904年11月出生,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一度被称为海鸥将军。
他是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的,属于三期,早期参加过北伐。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先后参加过长城抗战、鲁南会战、武汉会战、随(县)枣(阳)之战、长沙保卫战、桂南会战,表现英勇,连连晋升。尤其是在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中,他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指挥部队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是著名的抗日名将。
但是,这时的他,在国内跟张自忠等抗日名将相比,名声还不算大。真正让他威震东洋,享誉世界的,是远征缅甸的战斗历程。
1942年,中国组建远征军。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9日,200师便与日军第55师团交上了手。由于作为友军的英军一直消极应战,并偷偷撤离防区,导致200师成为孤军面对兵力比自己多四倍的日军第55师团。激战十二日,200师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敌5000余人,战果虽然很大,但由于内缺粮弹、外无援兵,不得不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凌晨,全师经过一夜苦战,才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虽然跳出了包围圈,但是,此时的远征作战态势非常不乐观。日军增援部队第56军团早已投入战斗,而且,他们在与第55师团合兵后,除留一部分部队策应正面的中英军队,另一部则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我远征军后方的腊戍、密支那等城,中国远征军处境十分危险。
在此十分危险的情况下,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战斗打响后,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成功攻克棠吉,使东线战局有了转危为安的希望。
但由于英军继续不负责任的后撤,竟然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军队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也因为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全军都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不得已,十万远征军开始全线撤退。
1942年5月18日,第200师在横穿细抹公路时,遭到日军狙击,戴安澜胸腹部先后中枪。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戴安澜终因伤重得不到有效救治而去世,享年38岁。
由于当时缅境内没有木棺,加之天气炎热,200师官兵轮流背着戴安澜的遗体,但不几天,将军的遗体就开始腐烂,官兵们把军装脱下来裹在他的遗体上,最后,不得已,在瑞丽江的江心滩火化,直到撤到滇缅边境时,才有一位老华侨奉献出本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楠木棺材。
戴安澜将军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是民族英雄,他的英勇,也获得了对手尊重,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在其记录中说:“当面的敌人是重庆军第二○○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军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不过,王老湿认为,戴安澜将军最大的贡献,则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正像史迪威将军所评价的那样:“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