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一年以后,秦国再次对赵国发动灭国之战:邯郸之战。战争中,赵国王都邯郸被秦军围困,被断粮的邯郸百姓,竟发生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面对即将亡国的局面,赵王派出使者向魏、楚两国求援。赵王兄弟赵胜,和魏国王弟魏无忌是姻亲关系{姐姐嫁给了赵胜}。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魏无忌,于公于私都想即刻帮助赵国解除危机。不想魏王和楚王,都担心引火烧身,因此两王下令麾下大军驻足观望,不去支援赵国。
魏王弟魏无忌,知道赵国灭亡后,秦军攻打的下一个目标就会是魏国。因为秦国丞相范雎给秦昭襄王制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便是远交近攻。救援赵国,也是在救魏国自己。面对赵国使者的求援,魏王下令晋鄙,不得率军支援赵国。晋鄙统率的大军,只得驻守邺城观望秦军的下一步动向。万般无奈的魏无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买通魏王宠姬,盗走了魏王的调兵兵符。随后怀揣兵符的魏无忌,一路疾驰赶到了晋鄙营中。面对魏无忌拿出的兵符,晋鄙却怀疑兵符是魏无忌偷盗得来的,因此晋鄙依然拒绝出兵。无奈之下,魏无忌只好联合晋鄙部下,将晋鄙当场斩杀。随后利用手中兵符,魏无忌亲率八万魏军前去支援赵国。
眼看魏国出兵相助赵国,楚王也决定支援赵国。秦军会战赵、魏、楚三国联军于邯郸城下,最终秦军战败,邯郸被围的危机解除。赵国是保住了,但魏无忌盗取兵符的举动,无疑是违背了魏王的命令,背叛了自己的母国。因此无法回归魏国的魏无忌,只好留在了赵国。幸好赵王感念魏无忌的恩情,赏赐给魏无忌一座城池,让魏无忌在赵国有了容身之地。从此魏、赵两国以魏无忌为纽带结成了联盟,随之赵国便延缓了灭亡的时间。
盗窃兵符救赵一事,给魏无忌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但也因为此事,他开始被兄长,魏国国君安釐王有所猜忌。随后不久秦国挥师,报复攻打魏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毛遂等魏国忠臣来到了赵国。毛遂等人请求魏无忌回归魏国,共赴国难。面临母国被秦军围攻的局面,魏无忌二话不说跟随毛遂回归魏国。随后魏无忌亲率魏军,拼死抵抗秦军。秦军战败后,安釐王封魏无忌为丞相。虽然此时的魏无忌大权在握,但安釐王却依然对他十分猜忌。秦国看准时机,对安釐王和魏无忌施以离间计。最终安釐王罢去了弟弟魏无忌掌握的兵权。
被兄长罢去兵权的魏无忌,眼见秦国实力逐渐做大,而兄长安釐王却依然软弱无能。随之心灰意冷的他,便开始一蹶不振,不再上朝参与魏国政事。心灰意冷的魏无忌开始沉迷于酒色。昔日救赵国于危难,为魏国立起一面抵抗秦军屏障的魏无忌,最后抑郁而终。随着魏无忌的身死,赵、魏、楚合力抗秦的盟友关系,也宣告解散。魏无忌身死后的第十八年,魏国被秦军所灭。
结束语:魏无忌并不能算悲壮的枭雄,如果他真是枭雄,就应该仗着手中兵权,夺走兄长的王位。魏无忌成为魏王,说不定就能让秦国长期无法统一天下。窃符救赵,回国共赴国难的魏无忌只能算是乱世里,悲壮而又迂腐的英雄。回过头来再看,六国合力抗秦失败的原因,却是因为六国君主目光太过短浅。在六国君主眼里,秦国不过是资源匮乏的蛮夷。恶劣的环境,造就了老秦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让秦国历代君主磨砺出了统一天下的壮志。因此秦国历代君主,才始终未改变,变法强国,统一天下的初衷。要知道当年秦国的先祖,不过是为周朝王室驭马的奴隶。在六国君主安享繁华的时候,秦国君主却想着率领百姓壮大秦国,走出关中吞并天下。
秦军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后不久,天下流传起亡秦必楚的口号。盖世英雄项羽{楚人}是死于谁手呢?表面上看是刘邦,但其实项羽是死于楚怀王熊槐的猜忌之心。如果不是熊槐想要利用刘邦制衡项羽,刘邦的势力也不会逐渐做大。为刘邦做嫁衣的熊槐,其实也延续了六国旧君的风格:猜忌国士,擅长内斗。六国灭亡后,谁又会想起,悲壮的英雄魏无忌,曾极力救赵帮助自己的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