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牵着15岁的李治,踏入了两仪殿。他摈退群臣,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勣三人。然后,他拔出佩刀,举刀欲自尽,演了一出大戏。长孙无忌无忌等人看得目瞪口呆,震惊不已。
收拾心情,赶紧冲上去,争着抱住李世民,夺下了刀。然而,惊魂未定,皇帝却开口道:“我欲立晋王!”
额,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呢!长孙无忌秒懂,赶紧回答:“谨奉诏,若有人有异议,臣请求斩杀之。”此情此景,令人猝不及防,一旁的房玄龄、李勣只得默默喊一声:臣附议。
有了这三人的支持,李世民仿佛吃下了定心丸。于是,四月七日,他迈着胜利的步伐亲驾承天门,正式下诏,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众所周知,李治是皇九子,嫡三子。再怎么论资排辈,这太子之位也轮不到他头上。
然而,这位看似仁懦,实则步步为营,披着羊皮的小狼,还是凭借实力,于权力斗争中胜出了。
遥想幼年时,李治很早便在李世民眼里树立了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形象。他母后长孙皇后去世时,他更是因为悲哀与思念打动了李世民,获得了特别的宠爱与加封。
稍大些,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夺储君,李治默默看在眼里。
等到李承乾谋反败露,被废出局。李治的心开始蠢蠢欲动。正好四哥李泰说出了“杀子传弟”的浑话,还威胁过李治。李治一想: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于是,他出手了,他向李世民打了小报告,举报李泰威胁自己。
李世民一想,太子李承乾谋反也是李泰逼的,这小子这样对待兄弟,留不得了。于是,他放弃了李泰,李泰出局。
这样一来,嫡出的两个哥哥都出局了,论嫡,李治已经无人能及。
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便是舅父长孙无忌的支持。显然,他也做到了。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李治孝顺是天性善良,举报亲哥哥是为了自保。但同样,也有可能一切是他的步步为营。毕竟,这世界,只有结果不会演戏。
当上太子后,李治表现得更加好了。不论是参政议政,还是与人交往,他都展现出自己优异的才行,令李世民赞叹不已。李世民一定在想:这小子之前肯定隐藏实力了。
李治还有一点很可贵的特点,那就是能力出众也不飘,依旧仁孝。当李世民生了大毒疮时,他二话不说就上去帮父皇吸毒脓,用的是嘴。
那时候的李世民已经步入晚年,人老时,最喜欢的自然是子孙的孝顺。所以,他觉得,选李治为太子是自己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事实上,唐高宗李治确实没有辜负自己的父亲。他一上位,便颁布一系列政令拉拢人心。
羽翼未丰满之时,借着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打击了李氏宗族中能威胁自己的人,包括自己的三哥李恪。
当羽翼丰满时,他又利用“废王立武”的事件狠狠打击了关陇士族,将权力从门阀手上夺回来,捍卫了皇权!
对外,他更是继承父亲遗志,征讨高句丽。他在位期间,华夏民族统治下的版图达到了史上最大!
从这种种战绩来看,李治无疑是一位盛世明君。唯一遗憾的是,他的命不够长,只活了55岁。而他又有一个全天下最能耐,也最长命的皇帝老婆。
在武则天的光环之下,李治被人误解成了一个耙耳朵,被低估了一千多年。
事实上,李治在位期间,一切决断都是他在做,武则天根本翻不了天。若是李治命长,武则天便不会出头,二人会成为模范帝后。
所以,李世民在选太子这件事上,堪称最佳操作。而唐高宗李治,的的确确是被后世低估了!他是千古明君,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觉得李治是小绵羊还是大灰狼呢?欢迎留言